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中,抗精神病药物起着重要作用。支持性心理治疗,改善病人的社会生活环境以及为提高病人社会适应能力的康复措施,亦十分重要。一般在急性阶段,以药物治疗为主。慢性创段,心理社会康复措施对预防复发和提高病人社会适应能力有十分重要作用。
药物的选择,应考虑到临床症状特点以及病人和躯体状况特点。
1急性期系统药物治疗
1.1氯丙嗪治疗剂量一般为300~400mg/日。60岁以上老年人的治疗剂量,一般为成人的1/2或1/3。
1.2奋乃静除镇静作用不如氯丙嗪外,其它同氯丙嗪。对心血管系统、肝脏和造血系统的副作用较氯丙嗪轻。适用于老年、躯体情况较差的患者。成人治疗量40~60mg/日。
1.3三氟拉嗪药物不仅无镇静作用,相反有兴奋、激活作用。有明显抗幻觉妄想作用。。对行为退缩、情感淡漠等症状有一定疗效。适用于精神分裂症偏执型和慢性精神分裂症。成人剂量20~30mg/日。
1.4氟哌啶醇是丁酰苯类药物。本药能较迅速地控制精神运动性兴奋,有抗幻觉妄想作用,对慢性症状亦有一定疗效。锥体外系副作用较明显。成人治疗剂量12~20mg/日。
1.5三氟噻吨(Flupenthixol,又名复康素)本药对阴性症状效果较好。剂量10~20mg/日。日量在20mg以上时,易出现锥体外系副作用。对造血系统、肝、肾无毒性作用。起效较快,2周内见效。
1.6氯噻吨(Clopenthixol,又名高抗素)本药对妄想、幻觉以及兴奋、冲动等行为障碍效果较好。每片10mg,治疗剂量40~80mg/日。起效较快,一周可出现疗效。
1.7氯氮平因其有明显抗精神病作用,而锥体外系副作用甚轻,而开始应用于临床。其主要缺点是可出现粒细胞减少甚至缺乏的副作用,出现率约1%左右。需要定期检测,治疗开始二个月需每周一次,三个月后需每周一次。一旦出现粒细胞减少,应立即停药。
1.8舒必利(Sulpirde)临床总疗效与氯丙嗪相接近,对控制幻觉、妄想、思维逻辑障碍有效外,对改善病人情绪、与周围人接触亦有治疗作用。治疗平均剂量600~800mg/日。
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第二代新型抗精神病药物。这类药物的药理作用不仅限于D2受体,同时作用于5-HT2受体及其它受体。其特点是锥体外系副作用等明显低于第一代。
1.9利培酮(Risperidone,维思通)是5-HT2/D2受体平逢拮抗剂。其主要优点是锥体外系副作用较轻,除对妄想等阳性症状有效外,亦能改善阴性症状。国内多中心研究发现,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对阳性症状及阴性症状均有效,患者对该药的耐受性及依从性也较好(顾牛范,1998)。成人治疗剂量为3~4mg/日,个别可达6mg/日。
1.10奥氮平(Olanzapine,奥兰扎平)作用于D4、D3、D2受体及5-HT2、α2受体。较氯氮的优点是无粒细胞缺乏的严重副作用,无锥体外系副作用。国内临床研究发现,奥氮平对阳性、阴性症状以及一般精神病态均有良好疗效,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少(舒良,1999)。成人治疗剂量为5~20mg/日。
1.11长效针剂适用于有明显精神症状而拒绝服药或有藏药企图的病人,以及处于巩固疗效、预防复发维持治疗阶段的病人。
2继续治疗和维持治疗
2.1继续治疗在急性期精神症状业已得到控制后,宜继续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剂量持续一个月左右,以期使病情获得进一步缓解。然后逐渐减量进行维持治疗。
2.2维持治疗旨在减少复或症状波动而再住院。现有的双盲研究资料表明药物维持治疗对预防本病的复发十分重要。Kane总结了21篇1970~1986年发表的双盲和安慰剂对照的有关研究,证明采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维持治疗对减少复发或再住院十分有价值。最近有一大宗临床观察,在急性症状控制后的第一年,如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复发率20%~25%,服安慰剂者为55%。另有作者(Hegarty等)报导维持治疗三年观察,发现抗精神病药物维持治疗组在预防复发上较安慰剂组高2~3倍。长效制剂的疗效和口服制剂无差异。新时期治疗一出现症状就加药的效果,不如连续药物治疗。
3剂量、疗效和副作用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中注意药物副作用。对儿童、老年人和躯体疾病及脑损害者治疗剂量要偏低。
当前倾向抗精神病药物剂量不宜偏大。国内抗精神病药物临床疗效、剂量与血药浓度测定研究(舒良等)发现高剂量氟哌啶醇(0.4mg/kg·d)和低剂量(0.15mg/kg·d)临床疗效相同,但前者副作用大于后者。最近国外PET的研究资料表明抗精神病药物的低剂量(如氟哌啶醇5mg)基底神经节D2受体80%被阻滞。这种低剂量已能在大部分病人身上产生抗精神病的作用。剂量加大可能增加镇静作用,但这同时副作用相应增加,特别是锥体外系副作用及其有关处理较费事的迟发性多动症。故国外有作者建议为进一步控制兴奋,可合并短期苯二氮卓类等药物控制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