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军
(河南省叶县昆阳中学,河南省叶县467200)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7-0000-01
摘要: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曾说过:“我们十分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学生亲自探索事物,即所重视的是主动的发现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句至理名言启迪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发挥其主体功能,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近几年来,我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尝试进行了“低起点、密台阶、巧过渡、快反馈、强矫正”的课堂教学模式实践,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引导学生自主“低起点、密台阶、巧过渡、快反馈、强矫正”课堂教学模式学生个性发展
新课改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主动过程。在新课标背景下,探索理想的课堂教学活动,落实先进的教育理念,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育教学实效。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曾说过:“我们十分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学生亲自探索事物,即所重视的是主动的发现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近几年来,我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就如何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形成了“低起点、密台阶、巧过渡、快反馈、强矫正”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数学课教学出现了新的局面,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
一、低起点。初中数学教学是为学生打基础的,所以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这一点很重要。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按教材内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用浅显易懂的方法引导学生去认识、感知新知识、新概念,解决新问题。基于此,我在每单元,每一课时教学中都从最低层次入手,一个层次达标后,再进入下一层次达标,并且让学生及时找出自己学习与目标的差距。例如,在讲“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这一节里,我先引导学生复习平方根的定义X2=a(a>0),得出X是a的平方根,可知方程X2=a(a>0)的根分别为X1=a,X2=-a。以此类推,那么对方程X2=1,X2=2,X2=3,X2=4,等这样的方程,学生就不难得出它们的解。然后我适时地过渡到X2-1=0,X2-2=0等等这样的一元二次方程,随后对方程(X-1)2=7,2(X-2)2=4等学生很快就可求出它们的根。
由于在课堂教学中,我采取了分类推进分层要求的策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都乐意积极地参与教师安排的学习活动,在学习上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实践证明,“低起点”能有效地培养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密台阶。数学是一门直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学科,而思维是有规律性的。初中学生的思维总是从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的过程,而每一次认识水平的提高,都必须依赖于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由于初中学生年少无知,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都很有限,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必须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循序渐进,不能跳跃思维的阶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加深对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认识与理解,中间应尽量杜绝思维过程的空白点,使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一步一个新台阶,自然而然地走向下一个新的知识领域。例如在讲授“可化为解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时,我结合化简分式的一般步骤,提出这样的几个问题:1、如何确定几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2、怎样把分式方程转化为已学过的什么方程?3、如何把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4、任何解这个整式方程?5、怎样由整式方程的根确定分式方程的根?然后,针对例题,对照所提问题一步一步地进行讲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地接受了新知识。
教学实践证明,“密台阶”能够扩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增加教学密度,使知识的传授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三、巧过渡。一个内容转移到下一个讲解内容时,如果不搭设桥梁通过一定的过渡语言,学生接受起来就比较困难。引导学生在回味上一个内容的同时,把注意力很自然地过渡到另一个内容的学习上,使学生不感到下一个内容出现的突然,也使整个课堂连贯一体。例如在讲用等待定系数法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时,我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已经Y与X2成反比例····。对于这个条件学生不容易接受,因为教材上只出现Y与X成反比例,学生只知道Y=k/X(k≠0)。针对这个情况,我就这样引导:由定义可知,若Y与z成反比例,则Y=k/z(k≠0),设z=X2,则Y=k/X2(k≠0),那么Y与X2成什么关系?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Y与X2成反比例,并由此自然地过渡到了例题的学习。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恰当的过渡语,不仅能起到承上启下,由旧入新的导学作用,而且能始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使学生在课堂上以极大的积极性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起到开启思维的作用,为课堂教学保持连贯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快反馈。反馈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保证。所谓“快反馈”是指反馈的及时性而言,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学习与把握知识的全过程是一个整体。教师应该对学生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知识的各阶段进行动态反馈。对学生在教学中反馈出来的问题,教师善于捕捉,及时抓住,并调整自己的教学。学生在各阶段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必须随时了解,及时进行教学反馈,教学便能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地进行。例如在讲“切线的判定”这一节里,当切线的判定定理学完以后,我就有目的组织了一套题进行训练,强化定理:
A组:下列各图中的直线是圆的切线么?
B组:判断题(1)经过半径的一个端点的直线式圆的切线()
(2)和圆的半径垂直的直线式圆的切线()
(3)经过半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4)经过直径的一端且垂直于这条直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通过这样的题组训练,加深了学生对定理的理解。
事实证明,反馈应“快”,重视时效性,学生能否知道学习结果,能否尽快获取反馈信息,与学习效果关系极大。
五、强矫正。就是在快反馈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采取的一项补救措施。矫正也应是经常的,及时的。对症下药,因材施教,目的明确,重点要突出的及时矫正,不仅能强化学生当堂新知,而且在不增加负担的前提下使学生逐步达到对所学内容的掌握。例如,对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来确定二次项系数的由一般形式中的二次项决定的。而有时学生在学习中,不注意它的位置或符号,常常出现错误。如在方程2X-5X2-1=0中,有学生说二次项系数是2,我就问-5X2+2X-1=0的二次项系数呢?学生一看知道自己判断错了。我就及时写出1-3X2+5X=0,-5X2+6-4X=0,这两个方程式让学生判断,进行强化,通过这样的补救,学生知道了正确判定的方法,在以后再也没有出现类似的错误。
“强矫正”是实现教学目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保证课堂教学最后成果的有效手段。同时,要很好地发挥矫正指导教学,促进教学,激励学生进取的功能,使检测不流于形式,使学生经常感到自己只要稍加努力就能达到目标,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乐于认真地积极地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的“低起点、密台阶、巧过渡、快反馈、强矫正”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力求体验新课改精神,在理念指导下,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