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绍峰(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第一人民医院215200)
【摘要】目的分析米非司酮不同用药方案治疗人工流产术后残留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妇产科从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间进行人工流产术后残留的100例妇女,按照1:1的比例将其划分为两个治疗组,分别为治疗组A1采取200mg/d的剂量治疗,服用7天;治疗组A2采取100mg/d的剂量治疗,服用14天;同时选取50例人工流产术后残留妇女作为对照组(B组),采取头孢克肟治疗,观察这三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这两组患者均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在治愈率上,治疗组为70%,对照组为24%。用药两周后,治疗组A1、A2的血β-HCG组间没有显著的差异;治疗组A1、A2宫内残留物缩小比较中,治疗组A1缩小的最显著;在治疗时间上,两个治疗组比较没有显著的差异。结论对人工流产术后残留患者行米非司酮治疗可以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并且剂量大、治疗时间短,其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关键词】人工流产术米非司酮头孢克肟治愈率治疗时间
【中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52-0126-02
就医学而言,人工流产在妊娠3个月内采取药物或者手术方式终止止妊娠,是一个相对安全有效的措施。但在临床实践上,也出现了大量的人工流产的不良反应,其中人工流产术后残留是一种现象。对此,本文选取我院妇产科从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间进行人工流产术后残留的150例妇女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取我院妇产科从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间进行人工流产术后残留的100例妇女,按照1:1的比例将其划分为两个治疗组,分别为治疗组A1、A2,同时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人工流产术后残留妇女作为对照组(B组),年龄主要集中在18~41岁,平均年龄为27.9岁。以上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职业等方面上没有显著的差异,有可比性。
1.2方法
治疗组A1采取200mg/d的米非司酮(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0950347)剂量治疗,服用7天;治疗组A2采取100mg/d的米非司酮(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0950347)剂量治疗,服用14天;对照组(B组)口服头孢克肟(山东淄博新达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70310),服用7天。观察项目有治愈时间、血β-HCG水平、阴道流血停止时间等。[1]
1.3观察指标
治愈的标准:经过14天治疗后,患者的阴道停止流血,月经也恢复正常,B超检测的结果表现没有异常的现象,血β-HCG水平也恢复到正常。治疗失败的标准:经过14天治疗后,患者的阴道流血依然没有停止,血β-HCG水平升高,则需要实施清宫处理。[2]
2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这两组患者均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在治愈率上,治疗组治愈率为70%,清宫率为30%;对照组治愈率为24%,清宫率为76%。用药两周后,治疗组A1、A2的血β-HCG组间没有显著的差异;治疗组A1、A2宫内残留物缩小比较中,治疗组A1缩小的最显著;在治疗时间上,两个治疗组比较没有显著的差异。
3讨论
近些年来,我国人工流产患者的人数逐年增加,对于其引起的社会讨论一直是舆论的焦点话题。米非司酮是一种新型的抗孕激素药物,可以有效地与孕酮受体相结合,临床研究发现,其亲和力为黄体酮的五倍,能够有效地阻断机体内的孕激素,阻滞滋养叶细胞的增生,可以有效地终止早孕、诱导月经及推动宫颈成熟的功效,已经成为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有效辅助措施。[3]
对于不同剂量的米非司酮治疗人工流产术后残留患者的研究一直是临床医学界探讨的热点话题。本文结果显示,米非司酮治疗组的治愈率为70%,清宫率为30%;对照组治愈率为24%,清宫率为76%,这就进一步说明米非司酮有治疗人工流产术后残留患者的显著效果。[4]同时结果还显示200mg/d的米非司酮服用7天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100mg/d的米非司酮服用14天的治疗效果,这就说明米非司酮的剂量要大,并且时间短才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
综上所述,对人工流产术后残留患者行米非司酮治疗可以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并且剂量大、治疗时间短,其治疗效果更加显著,对此,非常值得各医院的妇产科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邢峰,成佳景,刘洁,宋力雯等;人工流产吸宫术前米非司酮的应用和剂量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29(06):169-171
[2]杨建会,宋光辉.;米非司酮辅助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20例[J].中国药业.2012,13(07):157--158
[3]徐爱玲,韩素文;米索前列醇防治人工流产术后宫腔积血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21(20):147--148
[4]杨振华,韩凌霄,陈晓等;一次性宫腔组织吸引管在减少人工流产术后远期并发症的临床观察[A].第四届全国不孕症暨保留生育功能微创手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