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加替沙星注射液不良反应临床监测报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我院加替沙星注射液不良反应临床监测报告

孔锐

孔锐(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心医院463000)

【摘要】目的监测加替沙星注射液在临床上的不良反应。方法对我院加替沙星注射液不良反应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加替沙星注射液在临床上对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等存在着一定的不良反应。结论加替沙星注射液临床应用广,但要重视其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加替沙星注射液不良反应监测报告

【中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4-0308-01

加替沙星(GTFX)是氟喹诺酮类广谱抗生素类药物的一种,通过抑制DNA促旋酶而起作用,具有广谱、高效、长效、不良反应小等特点,临床上用于治疗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厌氧菌、支原体等感染。加替沙星具有生物利用度高、抗菌谱广和各组织中分布良好等特点。体外联合抗菌实验表明,氟喹诺酮类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合用时对葡萄球菌、肠球菌、大肠肝菌呈相加作用,与磷霉素合用对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呈协同作用[1]。我院在2007-2011年4年间对加替沙星注射液不良反应进行了临床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调查材料来源于我院6个病区的药物不良反应上报资料。对加替沙星注射液所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作为本次总结的统计资料,并按照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监察中心ADR报告表填表说明上的因果关系分析,评价5条原则进行分析评价统计。

2不良反应监测

2.1消化道不良反应

加替沙星注射液致消化道反应较常见,如恶心、呕吐、腹泻等轻度症状,有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2.7%[2]。我院内一病区报告一例肺炎患者,使用加替沙星注射液0.4静滴g.d,用药第3天出现头晕,食欲不振,厌油,味觉异常,继之恶心、呕吐,每于用药后1—2h发生,停用加替沙星注射液,继用其他药,恶心呕吐停止,一周后食欲及味觉基本恢复正常。

2.2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喹诺酮类药物能较好地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使中枢兴奋性增高而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多表现为失眠、头痛、头晕,个别患者有强迫症状,肢体麻木和震颤等。我院内二病区报告一例患者,因肺内感染,给予加替沙星注射液静滴0.2g,Bid,静滴2d出现精神症状,烦躁不安,手脚不自主舞动,恐惧,语无伦次,有幻觉,幻视,停药后精神恢复正常。

2.3血液系统不良反应

有报道使用加替沙星注射液可引起急性骨髓抑制,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3]。我院内三病区报告一例肺心病患者,给予青霉素静滴治疗疗效欠佳,改用加替沙星注射液0.4静滴g·d,3天后症状好转,继续用加替沙星注射液0.4静滴g·d,第6天、第10天查血象正常,第15天血白细胞3.2×109·L-1,淋巴占0.25,中性占0.73,血小板降至51×109·L-1,血红蛋白正常,立即停用氧氟沙星注射液,第20天患者血白细胞降至1.9×109·L-1,血小板37×109·L-1,骨髓穿刺结果符合再生障碍性贫血,对症治疗2周后血像恢复正常。

2.4过敏性疾病

喹诺酮类药物有使组胺释放作用,组胺是Ⅰ型变态反应中形成的主要生物活性物质之一,它可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支气管粘膜充血水肿,腺体分泌增多,从而导致胸闷、气喘、痰多等临床症状。我院妇科报告一例使用加替沙星注射液0.4静滴g.d,10~20min出现胸闷、气喘、痰多等症状,停药后上述症状消失。我院外科报告一例因泌尿系统感染,使用加替沙星注射液0.4静滴g.d,。12h后出现胸闷、憋气,干咳,四肢出现红色斑丘疹,继而发展至全身,痒并发热,体温39℃,胸片示双肺散在分布结节片状浸润影,立即停用加替沙星注射液,对症治疗,1周后上述症状消失。

3讨论

喹诺酮类属化学合成抗菌药。由于该类药物中均具有喹诺酮的基本结构,故由此而命名。本类药物按其发明先后、结构及抗菌谱的不同,分为一、二、三代。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菌的DNA旋转酶,从而影响DNA的正常形态与功能,阻碍DNA的正常复制、转录、转运与重组,从而产生快速杀菌作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以下特点:①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尤其对G-杆菌的抗菌活性高,包括对许多耐药菌株如MRSA(耐甲氧西林金葡菌)具有良好抗菌作用;②耐药发生率低,无质粒介导的耐药性发生;③体内分布广,组织浓度高,可达有效抑菌或杀菌浓度;④大多数系口服制剂,亦有注射剂,半衰期较长,用药次数少,使用方便;⑤为全化学合成药,价格比疗效相当的抗生素低廉,性能稳定,不良反应较少。因而本类药成为化学合成抗感染药物中发展最为迅速,已成为临床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化疗药物[4]。GTFX引起的不良反应报道很多。因此临床使用中应注意:(1)对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应避免使用,老年患者应十分谨慎,并适当减量。(2)禁用于小儿,OFLX对未发育成熟的软骨有明显的损害作用。(3)肾功能损害者慎用或减量使用。

参考文献

[1]孙忠实,史亦丽,孙小芳.国家新药新制剂总览西药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113.

[2]黄志强,张广兵等.氟嗪酸与环丙氟哌酸引起的消化道反应[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4,142(2):93.

[3]杨艳平,张喜秀.氟嗪酸引起急性再障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5,4(2):121.

[4]陈新谦,金有豫主编.新编药物学[M].第十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