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山西太原030002)
【摘要】目的:探讨院前心肺复苏及无缝隙连接急救中急诊护理流程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急诊科呼吸心跳停止行心肺复苏的患者100例,均为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组,就常规急救干预(对照组,n=50)与应用急诊护理流程干预(观察组,n=50)效果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急救信息平均受理用时、呼叫-出车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一般情况判断平均用时(30.2±3.2)s,对照组(45.2±1.9)s,对比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气管插管、心电除颤仪、心电监护仪完好率、器械摆放合理率均为100%,对照组分别为88%,86%,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出诊速度(3.8±1.2)min,对照组(6.1±2.4)min,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急救技术实施成功率、患方满意度率均高于对照组,差错事故率低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心肺复苏及无缝隙连接急救中应用急救护理流程,可增强院前、院内急救时效性,提高整体护理质量。
【关键词】急诊护理流程;院前心肺复苏;无缝隙连接急救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8-0222-02
临床急诊科日常工作中,呼吸心跳停止为紧急危重症,院前更具危险性,需及时正确实施心肺复苏,以挽救患者生命[1]。本次研究就院前心肺复苏及无缝隙连接急救中急诊护理流程的应用价值展开探讨,现回顾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急诊科呼吸心跳停止行心肺复苏的患者100例,男62例,女38例,年龄13~84岁,平均(47.9±3.1)岁。呼吸系统疾病10例,脑外伤40例,心血管病10例,脑血管病28例,急性中毒4例,其它8例。患者或家属均对本次实验知情同意。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组间基线资料具可比性,无统计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救治。观察组应用急诊护理流程,具体表现在:配合医师在现场迅速开展有序救护,做好转运途中安全监护,最大限度稳定患者病情,防范并发症,减少伤残,对生命加以挽救。内容:①1院前急救流程:家属呼救——相关部门呼救受理——完成信息加工——开展调度分诊室操作——安排救护车前往现场——现场就地急救——医院转回途中就患者情况向院内接诊人员简要介绍——返回医院——完成患者交接过程——手术室、抢救室、病房对病人予以救治——信息反馈。②2院内急救流程:含抢救室医生工作流程、分诊护士工作流程、陪检陪送人员工作流程、各病种抢救流程、交接流程等。针对本次选取的心肺复苏病例,所应用的急救流程为:安全完成转运工作——就患者病情在转运途中向院内接诊人员介绍——到院救治——入院展开后续治疗。
1.3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院前及院内急救时效性,其中院前急救时效性包括急救信息平均受理用时、呼叫-出车平均用时;院内急救时效性包括患者一般情况判断平均用时,仪器和器械准备情况。另外,对比两组护理服务质量。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均录入SPSS13.0,组间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院前急救时效性观察组急救信息平均受理用时(33.2±4.1)s,对照组为(48.9±3.9)s;观察组呼叫-出车时间平均(3.0±0.3)min,对照组平均(4.4±0.5)min。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2.2院内急救时效性观察组患者一般情况判断平均用时(30.2±3.2)s,对照组(45.2±1.9)s,对比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气管插管、心电除颤仪、心电监护仪完好率、器械摆放合理率均为100%,对照组分别为88%,86%,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
2.3急救护理服务质量对比观察组出诊速度(3.8±1.2)min,对照组(6.1±2.4)min,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急救技术实施成功率、患方满意度率均高于对照组,差错事故率低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
注:*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院前、院内急救患者交接的内容过于简单,所涉及的交接单未详细填写,均会在一定程度上耽误抢救时间,对整个急救护理过程产生直接影响[2]。不管是急救护理流程中相关呼救信息的系列加工和处理,或是特殊抢救物品的准备、现场抢救,均需引起重视,尽可能的完善。无缝隙连接为护士长全面指挥,对相关科室进行协调,有预见性的安排急诊重症监护室或急诊手术室衔接工作;急救相关员分工合理,团队协作,进而促黄金抢救时间缩短。其间均对护理流程有较高的要求[3]。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由参与院前、院内急救的护士对自主设计的调查表填写,记录院前、院内急救流程及其效果等。了解院方接到120呼叫后救护车、急救物品、人员等出诊准备,就地简单抢救,转送过程中就患者情况向院内接诊人员简要介绍,收治入院后的救治过程(院内接诊人员有无按疾病分类做好充分准备,药品、抢救器械准备是否妥当,病情准确性判断,救治工作开展的及时性,医务人员工作配合的协调性,程序是否规范),护理人员基本功(电除颤、无菌操作、人工呼吸、胸外按压等)等方面与急救医学要求是否符合。从心肺复苏成功至向医院转送的时间越短,越为救治提供有利条件。故完成现场争救后,需立即阶段评价,结合效果对下一步护理计划制定,针对可能出现的变化,做好防治误吸、呼吸道管理、加强生体征监测等工作。可确保各项抢救环节有序、安全进行,与抢救程序符合[4]。同时,加强了医院内各专业人员的有效合作,对医院内外的沟通有促进作用;能明确医护人员职责,清楚医疗过程中各自角色,增强工作责任心;对医疗水平、医疗质量评价,为医疗质量的持续提高提供了保证;可清除及识别过度和无效的医疗行为,增强医疗技术水平。结合本次研究结果示,观察组急救信息平均受理用时(33.2±4.1)s,对照组为(48.9±3.9)s;观察组呼叫-出车时间平均(3.0±0.3)min,对照组平均(4.4±0.5)min。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一般情况判断平均用时(30.2±3.2)s,对照组(45.2±1.9)s,对比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院内急救时效、护理质量评分上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出诊速度(3.8±1.2)min,对照组(6.1±2.4)min,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综上所述,在心肺复苏及无缝隙连接急救中应用急救护理流程,可增强院前、院内急救时效性,提高整体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郑大环.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的影响[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4,22(9):110,111.
[2]石巍.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6):141-142.
[3]黄燕红.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23):17-18.
[4]黄丽,崔玉兰,董桂红,等.心肺复苏术的临床急诊护理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3(16):385,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