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赵海蓉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兰炼二小730060
摘要:随着人们对学生个体越来越深入的关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问策略也逐渐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且日益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提问有效策略
有效性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一个好的课堂提问,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深化,还能促使教师了解学生,以便因材施教。因此,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非常必要的。
一、精心选择问题的“点”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阅读教学中的提问,主要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用心读书、用脑读书、静心读书,从而把书读好、把书读懂、把书读透,进而具体感受语言形象,深刻理解语言意义,真切感悟语言情感。因此,我们设计问题必须有的放矢,应围绕文章的中心,针对教材的重、难点,根据训练的需求来设计提问。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课文《桂花雨》时,“摇桂花”是课文的重点段,学习这一段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体验“摇花乐”。首先,应通过朗读体会“我”盼摇、乐摇、摇乐的心情。“我”摇起桂花树,那种兴奋的心情使得幼小的心灵突发奇想:“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这是全文的重心,也是最精彩之处。此时,可让学生划出描写摇花乐的有关语句读一读,然后问:你有过相似的经历吗?学生可能有淋雨的经历,雨丝飘落在头发、脖颈上的感受与课文中“桂花雨”的飘落有相似之处。可让学生由雨及花,想象桂花飘落在身上的感受和情景,和作者分享童年的欢乐。其次,父亲点香吟诗的场景应该是学生感悟的难点。首先要问“口占一绝”是什么意思,然后问父亲是在一种什么情景中不打草稿,随口吟出“细细香风淡淡烟,竟收柱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这首七绝诗的。学生联系前后文读悟一番,将诗与情、境、文整合起来理解,能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涵,从而与作者共鸣,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二、准确把握问题的“度”
对于阅读课文的学习,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实际设计提问,准确把握问“度”,真正发挥提问的课堂效益;同时还需要根据学生的思考方法、理解水平及提问对象的不同层次,精心设计难易适中的问题。
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小女孩被冻死了,怎么脸上还会出现笑容?这是一个难点。针对这一难点,可引导学生对小女孩的心理活动作分析探究,进而让学生明白,穷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悲惨遭遇。最后提问:这篇文章为什么写得这样好?引导学生从观察和表达两个方面进行总结。
三、努力创设问题的“趣”
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知识积累、情感积累,让学生乐读、乐思、乐答,提问还须做到形式活、问法新,要问出趣味、问出创意,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引领学生思维的方向,让提问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1.变换角度提问。有些问题按常规思路正面发问,虽然问题明确、易于回答,但形式呆板、缺少变化,难以激活思维。变换一种问法,绕道迂回,曲径通幽,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如教学《詹天佑》一文:“人”字形线路是什么样子的?火车怎样爬上“人”字形线路?怎样上坡?上了坡以后又如何北上?对上述问题,可让学生借助文中“人”字形线路的插图,利用橡皮擦、短铅笔等物件代替火车,做上坡的操作。这样既生动形象,又简单有效,学生在乐学中理解了课文,掌握了知识。
2.变换顺序提问。长期按同一种顺序设计问题,学生往往会感到厌倦,思维受到压抑。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变换提问顺序,将通常的顺问变为逆问。如《钱学森》一课,课文从1955年10月1日回国的镜头入手,采用了倒叙的写法。在揣摩写作方法时,提问:“有人认为课文应从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赴美留学开始写起。你有什么不同看法?”让学生将文章的第一节放在第六节后面,以第二节为文章的开头,按顺叙组合,阅读比较,感受倒叙的表达效果。
3.合理激励,提高积极性。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提高提问的实效性,就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1)要信任、尊重学生,创设一个融洽的课堂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2)要赏识激励每个学生。教师要在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中多发现可以肯定的东西,对学生的答案正确的加以赞赏,这是“锦上添花”;至于答错的内容,教师可以用多种手段让其自己认识并纠正,只要纠正对了就要赞赏,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以利再学。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设计课堂提问时,应该做到心中有学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心理发展规律以及语文课堂教学规律,而要坚决反对为图课堂热闹一问到底的形式主义的所谓“启发式”。
参考文献
[1]王芙蓉《现代教学》.2007,(03)。
[2]叶海良《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7,(01)。
[3]于兴元《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