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徐桂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苏连云港222100)
【摘要】目的:探讨凝血功能的异常,在脑梗塞中的衍变及意义;方法:检测血浆蛋白C(PC)、蛋白S(PS)和抗凝血酶-Ⅲ(AT-Ⅲ)用酶联法;结果:﹙1﹚病患组血浆蛋白C、蛋白S、AT-Ⅲ的活性低于健康组,组间比较P<0.05,差异显著;﹙2﹚单因素分析:r=0.441,P=0.152,病患组血浆PC与PS显著正相关;结论:在脑梗塞致病的众多危险因素中,凝血异常可能是主要原因之一,监测凝血功能,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及转归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脑梗死;蛋白C;蛋白S;抗凝血酶-Ⅲ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4-0393-02
脑血管疾病发病多、起病急、进展快、病死多和病残多对人类健康构成巨大威胁,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中血液的异常作用倍受人们关注。研究认为脑梗死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相关的凝血物质明显变化,并参与疾病的发展过程[1-3];PC、PS及AT-Ⅲ是体内重要的抗凝蛋白,其变化可反映病情的变化及评估预后。本文拟从凝血异常与脑梗死的关系方面进行研究,以探讨PC、PS、AT-Ⅲ与脑梗死的关系为脑卒中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脑梗死组(病患组):选自本院2014年3~10月间神经内科住院病人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38~78岁,平均56岁,所有患者均在发病72h内就诊,诊断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995年),均经头颅CT/MRI证实;对照组:同期相关因素与脑梗死组相匹配的体检正常人50例;两组均排除凝血机制异常及血液系统疾病者。
1.2方法
受检者均晚起禁食水,次日清晨抽取以枸橼酸钠抗凝的3ml静脉血,抽血时保持空腹、安静,标本静置1小时,离心十分钟(3000转/分),留取血浆并于-30℃冰箱保存备查;以上海太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之试剂盒,用酶联法进行血浆PC、PS、AT-Ⅲ测定。
1.3分析
数据描述:用均数±标准差(x-±s),差异比较:用t检验,相关性:用Pearson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脑梗塞患者与对照组血浆PC、PS、AT-Ⅲ的比较(见表)
表两组血浆PC、PS、AT-Ⅲ的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脑梗死病人血浆蛋白C水平为(84.15±13.92)%,低于正常对照组(99.8±28.53)%,P<0.05,两者之间差异显著;血浆蛋白S的活性在脑梗死患者为(66.81±11.39)%,对比对照组的(82.29±22.01)%,差异显著,P<0.05;血浆AT-Ⅲ在脑梗死组和健康对照组的水平为(69.04±8.01)%、(98.44±9.72)%,P<0.05,两组之间差异显著。
2.2脑梗死患者血浆PC、PS的相关分析,血浆PC与PS呈显著正相关r=0.441,P=0.152。
3.讨论
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在血管病变基础上,内膜损伤破裂使得血中有形成分粘附、聚集、沉着且释放更多促凝血因子,同时血液成分中脂蛋白、胆固醇、纤维蛋白原等含量增加,使血粘度增高,血流缓慢,凝固性增高,局部脑组织出现急性缺血、坏死症状;PC在维生素K的参与下于肝脏内合成后,在凝血酶Ⅱa的作用下转变为活化的PC(APC),APC通过对Ⅶ、Ca和Va的灭活,发挥主要的抗凝作用,同时还通过阻碍Ⅹa与血小板结合、促进纤维蛋白溶解发挥抗凝作用,PC减少同样可以导致血液的高凝状态而引起血栓倾向。PS也是一种维生素K依赖性因子,是非酶性糖蛋白,在肝脏内合成,是APC的重要抗凝辅助因子,它可以加强APC对Ⅷa和Ⅴa的灭活作用,PC的生理功能与PS是密切相关的。AT-Ⅲ是血浆中最重要的生理性抗凝物质,属а球蛋白,约占血浆总抗凝血酶活性的50~70%,当血栓形成时,AT-Ⅲ被大量消耗,AT-Ⅲ活性反映抗凝作用强弱。它与PC、PS一起可系统地反映凝血系统的变化。
本研究发现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外周血中PC、PS及AT-Ⅲ活性降低,与以往相关研究结论一致[4-6],表明在脑梗死患者血浆存在血液的高凝状态,分析原因为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血栓形成AT-Ⅲ、PC消耗所导致,血浆PS、PC在脑梗塞患者的降低说明早期脑梗死体内处于高凝状态,而高凝状态正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对于脑梗塞患者检测PS、PS及AT-Ⅲ对于判断脑梗死的病情及估计预后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爽,孙莉,周春奎.血浆蛋白C、蛋白S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7,24(5):551-553.
[2]陈韶华,何勇,曹青等.脑梗死患者血清中血浆蛋白C及蛋白S的临床意义[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1,3:14-15.
[3]彭玉芳.脑梗死患者血浆蛋白C活性测定及临床意义[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2,11(34):1227-1229.
[4]赵红英,覃桂芳.急性脑梗死患者抗凝血酶Ⅲ及血小板聚集的测定[J].医学信息,2012,2(25):368-369.
[5]刘宇明,许治强,周伯荣等.蛋白C、抗凝血酶Ⅲ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机制中德作用[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1,18(5):379-380.
[6]牛灵,刘琦.血浆蛋白C及蛋白S在肺栓塞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J].中国康复,2011,4(26):267-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