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召军
乐山市犍为县学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14400
摘要:目的:观察社区综合康复治疗对高血压的控制情况。方法:回顾分析从2012年6月到2013年6月期间,某社区门诊综合治疗的高血压患者(n=76)的临床资料。对患者进行分级干预,通过药物干预、饮食干预、运动干预和心理干预等综合治疗高血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压的情况。结果:随访6个月,经过社区综合康复治疗后,76例高血压患者中治疗显效14例,有效53例,无效9例,治疗有效率为88.15%。治疗后的患者的24小时平均收缩压(24hSBP)、24h舒张压(24hDBP)和24h平均动脉压(24hMABP)均有显著性下降,治疗前后的24hSBP、24hDBP和24hMABP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社区综合康复治疗能有效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使患者戒掉不良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社区;综合康复治疗;高血压;药物干预;分级干预
【abstract】objective:toobservethecommunitycomprehensiverehabilitationtreatmentforhighbloodpressurecontrol.Methods:retrospectiveanalysisfromJune2012toJune2012,duringacommunityoutpatienttreatmentofpatientswithhighbloodpressure(n=76)ofclinicaldata.Classificationofinterventiononthepatients,throughthedrugintervention,thedietintervention,sportsinterventionand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suchascomprehensivetreatmentofhighbloodpressure,bloodpressureinpatientswithobservedbeforeandaftertreatment.Results:followedupfor6months,aftercommunitycomprehensiverehabilitationtreatment,76casesofhypertensionpatientsinthetreatmentof14casesweremarkedlyeffective,effective53cases,9noeffect,thetreatmenteffectiveratewas88.15%.24hoursaftertreatmentofthepatient'saveragesystolicbloodpressure(24HSBP),diastolicpressure(24HDBP)24hand24hmeanarterialpressure(24hmabp)weresignificantlydecreased,beforeandaftertreatmentof24HSBP,24HDBPand24hmabpwithsignificantdifference(P<0.05).Conclusion:comprehensiverehabilitationtherapycaneffectivelyreducethehighbloodpressurepatientsincommunitylevelofbloodpressure,makepatientquitbadlivinghabits,improvetheirqualityoflife,isworthpopularizationandapplication.
【keywords】thecommunity;Comprehensiverehabilitationtreatment;Highbloodpressure.Drugintervention;Classificationofintervention
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若不能及时有效控制高血压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冠心病、心力衰竭、脑出血和尿毒症等。目前我国单纯性高血压的发病率为6.0%,全国约有5000万名患者[1],高血压在6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更高达49%[2]。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回顾分析从2012年6月到2013年6月期间,某社区门诊综合治疗的高血压患者(n=76)的临床资料。76例患者的年龄分布39~83岁,平均年龄为64.39±5.32岁;男性42例,女性34例;病程1年~12年,平均病程3.45±2.14;I级高血压25例,Ⅱ级高血压39例,Ⅲ级高血压1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舒张压≥90mmHg,或收缩压≥140mmHg,均为原发性高血压。
1.2治疗方法
对患者进行分级干预,通过药物干预、饮食干预、运动干预和心理干预等综合治疗高血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压的情况。
分级干预:Ⅰ级高血压的患者至少每周测量血压1次,干预重点在于改变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和对其宣教高血压知识,若在6个月内,Ⅰ级高血压的患者的血压仍然控制不佳,可对其进行用药指导。Ⅱ级和Ⅲ级高血压患者重点在用药指导方面,一般情况下联合用药,用药剂量由小到大,控制血压后维持剂量,切忌不可突然停药或减量。根据Ⅰ级、Ⅱ级和Ⅲ级的病情,各项干预的情况将越严格。
药物干预:WHO推荐的一线降压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①β-受体阻滞剂适用于高血压合并心肌梗死或心绞痛患者,但禁忌症是心脏传导阻滞、慢性阻塞性肺病、周围血管病和哮喘。②利尿药主要用于Ⅰ、Ⅱ级高血压患者,尤其适用于老年患者,但痛风是其禁忌症状。③钙离子拮抗剂优先选用长效的硝苯地平,与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联用治疗Ⅱ级高血压。④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如卡托普利和依那普利适用于Ⅱ、Ⅲ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或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与利尿药或钙离子拮抗剂联合应用,疗效更佳。妊娠、双侧肾动脉狭窄、肾功能衰竭患者禁用。⑤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主要治疗干咳。用药原则如分级干预所述,一般情况下联合用药,用药剂量由小到大,控制血压后维持剂量,切忌不可突然停药或减量。
饮食干预:给予所有患者正确的饮食指导,提高鱼类、蔬菜、水果的摄入比例,以增加体内钾、钙、镁的含量。降低钠盐的摄入,减少高脂肪食品,戒烟戒酒,控制体重,最好维持,体重指数在24kg/㎡。建议根据中医辨证理论配餐[3],选择易于消化、咀嚼,含渣滓较少的食物,但不宜偏食,饭后禁忌剧烈活动,忌卧,尽可能地将食后胃痛胃胀减轻或者消除。同时,食疗不忘健脾,注意脾胃的消化功能。
运动干预:患者需中低强度有氧运动、如自行车运动、慢跑、太极拳和降压体操等。对于Ⅰ期患者,控制运动强度,避免心率过快,运动心率控制在102~125次/min,运动后心率增加不超过活动前心率的50%。Ⅱ、Ⅲ级高血压患者以活动强度要降低,运动后心率增加不超过活动前心率的30%。每周至少运动3次,每次运动持续1h左右。运动前做热身活动和运动后做整理活动。
心理干预: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和举办讲座普及高血压相关知识,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指导,从而提高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知识的知晓率。社区医生采用关怀、启发、鼓励等方式帮助患者认识问题,通过心理交流使患者减轻或消除恐惧和焦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进行血压监测,每周至少进行一次,治疗6个月后,对患者进行24h血压监测。疗效评价标准[4],显效:6个月内,患者血压达标次数在3/4以上;有效:6个月内,患者血压达标次数1/2以上。无效:患者血压达标次数1/2以下。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患者总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计量数据均以均值±标准差标示,用SPSS14.0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数据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两组数据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随访6个月,经过社区综合康复治疗后,76例高血压患者中治疗显效14例,有效53例,无效9例,治疗有效率为88.15%。治疗后的患者的24小时平均收缩压(24hSBP)、24h舒张压(24hDBP)和24h平均动脉压(24hMABP)均有显著性下降,如表1,治疗前后的24hSBP、24hDBP和24hMABP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国内的高血压的控制率远远不足,肥胖、高盐饮食、酗酒、年龄和家族患病史均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可预防高血压。治疗高血压的目的是减少患者并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目前主要通过药物控制血压。经过6个月社区综合康复治疗后,76例高血压患者中治疗显效14例,有效53例,无效9例,治疗有效率为88.15%。社区医院的治疗方法是有效的,可使患者戒掉不良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高血压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长期性和耐受性是降压治疗的基本原则。社区医疗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的行为干预,在改善高血压患者行为变化即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其血压水平、提高其血压控制率等方面有积极作用[5]。
参考文献:
[1]易秋艳,张林潮.原发性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0,09(2):823-826.
[2]刘凯,冯佳越,陈晓平.老年高血压研究进展[J].华西医学,2012,11(1):1725-1728.
[3]吴培杰,许典粤,林慢升,等.社区综合治疗高血压患者90例效果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3,09(3):13-14.
[4]张载年.高血压病社区综合治疗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2012,27(1):102-103.
[5]蔡兰英,苏月巧,宋艳玲.社区医疗实施行为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13(3):1271-1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