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梅新疆库尔勒市第十一中学841000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明确培养目标,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以改革教法来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原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都要彻底打上历史的烙印。因此,《课程标准》是让新观念、新方法走进小学语文课堂,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我们的必然选择。然而在实践中,真正地让语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条路却很艰难漫长。下面仅就在教学中应如何实现新课标的特点和精神从几方面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以朗读训练为主组织阅读教学
语文是一门基础课,学好语文,才会读书看报写文章。阅读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不管是阅读能力还是写作能力,都离不开敏锐的语感。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们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就是对于语言敏锐的感觉。”在语文教学中,只要多读,就能训练学生敏锐的语感。这样才能读懂课文,才能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因此阅读教学必须以训练读为主线。但读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以指导分步读:先指导初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再指导精读,在初读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精读重点部分,边读边想,进行想象再现,从而进入课文描述的境界,深化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引导质疑问难,培养自学能力
小学生好奇心强,对任何事物都喜欢问个为什么。因此,教学应提倡引导质疑问难,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学会是为了会学。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呢?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读的时候质疑问题、大胆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学会解答问题,激发他们思维的自觉性。还可采用课前预习、课堂质疑问难的形式。有些课文学生提不出问题,教师可巧设疑难,让学生探究自学。教师还可教给方法,如课前预习时要求学生查(查工具书)、划(划出重点词句)、求(找文章的重点、难点、疑点)、参(参阅有关资料)。这样,学生探究自学,就可以改变教师一味地满堂灌的教课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重点精讲,一课一得
每篇课文的教学目的不尽相同,在明确每篇课文教学目的的基础上,要改变课文教学的固有程序,重点分析主要段落,这样学有重点,主次分明,长文短教,实有所得。如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草船借箭》一课,教学第二课时时就可直奔重点段进行教学,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介绍时代背景,解题,学习生字词,给课文分段,过程略。
第二课时精讲重点“借箭经过”。自学起因经过。具体过程如下:导入性提问: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成几段?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哪段写他借箭?(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起因,经过,结果,妒忌”,并解释“妒忌”。)
精讲重点段“借箭经过”。
1.理解内容:(1)自由读借箭经过,边读边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诸葛亮在什么时候借箭?当时天气怎样?草船借箭是怎样回来的?和谁同去?同谁借箭?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指名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找:诸葛亮怎么借箭?(3)简要复述“借箭经过”(按板书)。
2.分析人物,理解内容。
(1)让学生从板书分析、了解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①“从第三天四更,大雾满天”,了解诸葛亮是“知天文”的人(板书知天文);②从“顺水顺风”了解诸葛亮是“晓地理”的人(板书晓地理);③从“和鲁肃同去”,了解诸葛亮是“善知人”的人(板书善知人);④“向曹操借箭”了解诸葛亮(知曹操用兵谨慎,只射箭决不出兵)是善知人。
(2)让学生从借箭经过分析了解诸葛亮“巧筹划”的本领。如:“绳索连船”(便于指挥不会走散),“一字儿排形”(受箭面积大容易借箭),“擂鼓呐喊”(虚张声势,增多弓弩手),“头←尾→头”(两面受箭)。
(3)小结:同学们从“知天文”、“晓地理”了解了诸葛亮是一个“料事如神”的人,从“善知人”、“巧筹划”了解了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
学生从“料事如神”、“足智多谋”中领悟出诸葛亮是一个“神机妙算”的人,这样很自然地导入“借箭结果”,学生就可以自学结果、借箭起因。长文短教,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一课一得。
四、挖掘补充,培养多向思维
数学中有一题多解的多向思维题,语文课中同样也可启发多向思维。要改变过去教学中死抠书本、单调乏味的现象,启发学生多方面挖掘补充,展开合理的想象,培养多向思维。如教《黄河象》一课第二段“科学家们假想黄河象的来历”时,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假想,学生各抒己见。一个问题多种回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五、分类教学,多角度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由于受传统教法的影响,现行的语文教学中还存在“一刀切”的做法,对不同的文体常采用一种固定的模式,忽视了从多角度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对不同的文体应采用不同的教法,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就是有些同体裁的课文也要找出异同,采取不同的方法,达到教学目的。教学时体会诗情,就要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方法,不能“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