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研究

许盼

中共蓬莱市委党校山东蓬莱265600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植马克思主义学说,根植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依托中国革命历史经验,坚持人民为中心,在新时代下,更应坚定文化自信,走出中国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

关键词:文化发展道路;人民为中心;文化自信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走什么样的文化发展道路,这是每一个时代都绕不开的命题。文化发展道路,决定文化发展前进的方向,事关文化建设的成效,影响未来文化发展态势。

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对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文化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形成。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就如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做出了新的理论阐述,正式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①党的十九大提出文化自信、文化强国,进一步深化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内涵。

一、坚守文化根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概括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②文化作为人类生存的精神基因,是人类存在不可切割的历史记忆,影响深远。正如十九大报告中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在深植马克思主义学说,根植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依托党近百年的发展探索的基础上总结出的文化经验,根据人民现实需求走出来的一条正确道路。

(一)深植马克思主义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重要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正确揭色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利器和法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指出:“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③其中,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可以统称为文化,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内涵与地位的界定构成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理论起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由经济基础决定,同样,上层建筑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即文化可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和向心力。文化是时代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文化置于社会发展的大布局中统筹思考,这也符合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根植中国优秀文化传统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④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是一个民族长期发展积累下的产物,是经过历时筛选留下的精品,是一个民族独特的生存样式。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果一个民族没有自身的特色,就很容易被异族文化所侵蚀,失去了文化的根源,找不到精神的家园。文化也是一个民族品格的凝聚和再现。从神话到诗歌,从书法到戏剧,从中医到造纸术,“文以载道”可以看出作者的品质和精神,同样也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探寻中国的君子气质、哲学思想、人文道义、教化思想等,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经验,为世界文化发展提供了样本,中国优秀文化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所在。所以说,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三)依托中国革命历史经验

习近平指出,提炼和传承中华文化精神,主要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⑤一批批的优秀共产党员为了共产主义理想前仆后继的奋斗,李大钊、刘三姐等一批优秀共产党人经过历史的浴火脱颖而出,刘胡兰、董存瑞、杨子荣等革命烈士坚韧不屈、拼死战斗的革命历程共同凝聚起革命精神这一名字,激励着、鞭策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成为中国人不朽的精神丰碑。

二、坚持人民为中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拥有者。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全心全意为人民,一切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并将这一主旨思想贯穿到文化建设的始终。毛泽东同志认为,“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文化工作者必须有为人民服务的高度的热忱,必须联系群众,而不是脱离群众”。⑥毛泽东同志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激发创作群体,满足群众文艺需求,实现文化发展的多样化、丰富化。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我们的实践经验,也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指导思想,只有满足了群众的文化需求,响应了群众的文化呼声,实现了群众的文化想象,才能使文化有了肥沃的土壤,有了鲜活的生命,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深远的传播力、广发的影响力,才能让文化成为人民发展的重要基因,影响一代又一代人。

三、坚定文化自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发展道路

文化自信,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国革命历史经验,立足人民立场,通过理论结合实践,提炼出来的精神旗帜。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⑦文化自信,是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思想武器,是立足国际的精神支柱,是自立自强的灵魂本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战斗力、凝聚力,能够激发巨大的创造力、号召力、引领力。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方向不偏,一路向前。

只要坚守文化根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文化自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们就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中国梦。⑧

①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贡献,孙成武,《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3年1月,第12卷第1期。

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4版。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68.

④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4/c-1116825558.htm,2015年10月14日

⑤[10]习近平.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N].人民日报,2013-11-29.

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12.

⑦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3、4版。

⑧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4/c-1116825558.htm,2015年10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