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廓入口处气管憩室MSCT诊断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7-17
/ 3

胸廓入口处气管憩室MSCT诊断分析

赵奎

(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中医医院四川宜宾645350)

【摘要】目的:探讨胸廓入口处气管憩室经多层螺旋CT诊断效果。方法:对6例胸廓入口处气管憩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指定高年资专业影像学医师完成其多层螺旋CT检查操作。结果:6例胸廓入口处气管憩室患者经多层螺旋CT检查确诊率(100.00%)与误诊、漏诊率(0.00%)对比差异显著(P<0.05),其中CT值-280~-970HU、平均(-682.49±45.26)HU。结论:利用MSCT可获得较高的胸廓入口处气管憩室检出率,有利于使患者尽快获得治疗保障其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

【关键词】气管憩室;胸廓入口处;多层螺旋CT;临床诊断;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32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9-0031-02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effectofthoracictrachealperticulumattheentranceofthemultilayerspiralCTinthediagnosisof.MethodsTheclinicaldataof6patientswiththoracictrachealperticulumattheentrancewereretrospectivelyanalyzed,highqualificationspecifiedprofessionalimagingdoctorcompletedthemultilayerspiralCTexamination.Results6patientswiththoracictrachealperticulumattheentrancewerediagnosedbyMDCTexaminationrate(100.00%)andmisdiagnosisandmisseddiagnosis(0.00%)comparedtosignificantdifference(P<0.05),theCTvalue-280~970HU,average(682.49±682.49)HU.ConclusionUsingMSCTcangainhigherrateofthoracictrachealperticulumattheentrance,isconducivetomakepatientsgettreatmentassoonaspossibletoensurethequalityoflifeandhealthofbodyandmind.

【Keywords】Trachealperticulum;Attheentranceofthoracic;MDCT;Clinicaldiagnosis;Applicationeffect

气管憩室是临床发病率较低的良性病变,患者发病后大多无临床典型表现,为诊断及治疗工作造成一定困难。本文为提高胸廓入口处气管憩室临床检出率,特选取6例胸廓入口处气管憩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病例选取区间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探讨胸廓入口处气管憩室经多层螺旋CT诊断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例经CT诊断为胸廓入口处气管憩室的患者中,男4例、女2例,年龄20~78岁、平均(54.52±2.11)岁。

1.2方法

1.2.1纳入与排除标准①经CT检查确诊于胸廓入口处发生气管憩室;②对本次研究所需MSCT检查方法具有良好耐受性,无相关禁忌症;③排除恶性肿瘤患者;④排除机体重要器官(心、肝、肾、脑、肺等)严重病变(器质性)者;⑤排除精神系统疾病者,患者意识清醒,可积极配合本次研究;⑥排除妊娠、产褥、哺乳等特殊生理时期女性胸廓入口处气管憩室患者;⑦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内容完全知情,必要时可于研究前指导其签署知情同意书(该协议由本院伦理研究会制定)。

1.2.2检查方法对6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指定高年资专业影像学医师完成其多层螺旋CT检查操作。多层螺旋CT检查胸廓入口处气管憩室方法如下:仪器选用飞利浦医疗MX-16层螺旋CT,指导待检者取仰卧位并深吸气,末端给予屏气扫描,范围自胸腔底部至下颈部,仪器参数设定:层厚5mm、管电压120kV,其中管电流自动匹配。观察参数:350HU为纵膈窗宽[350HU为窗位]、1500HU为肺窗宽[(-600)HU为窗位],若发现目标则需给予1mm薄层扫描。将所得图像传输至工作站实现多平面重组(MPR)、仿真内镜(VE)、容积再现(VR)、最小密度投影(MinIP)等后处理。待多层螺旋CT检查完成后,指导三位或以上影像学检查医师经双盲阅片法诊断病情。

2.结果

6例胸廓入口处气管憩室患者经多层螺旋CT检查具体表现如下:①CT值:CT值在(-280)~(-970)HU范围内,平均(-682.49±45.26)HU;②位置:5例病灶均位于胸腔入口平面气管偏后侧(偏右),仅1例病灶位于胸廓入口平面气管前;③形状:2例囊状、4例不规则形状;④直径:直径在4~23mm范围内,平均(11.29±1.34)mm;⑤其他:2例患者经MSCT检查可使连通管腔有效显示,其余4例无法显示。

3.讨论

气管憩室属于一种良性囊性病变,目前临床常见于健康体检后发现此病。研究表明,气管憩室以胸廓入口处发病率较高,分析原因为气管胸内外交界区具有气道最小阻力点。根据不同病因可将气管憩室分为先天性、后天性两种类型,而后天性气管憩室又可分为挤压型、牵引型两个亚型。研究表明,多数气管憩室患者均属于先天性类型(所占比率约60%),发病原因为胚胎期支气管未完全发育而遗留的残余性突起、软骨间膜及气管软骨环(局部)发育异常或薄弱使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下层透过肌层向外突出所致。研究表明,先天性憩室属于真性憩室,具有正常的气管壁结构,绝大多数均位于气管右侧。后天牵引形成的气管憩室多因局部淋巴腺炎粘连、牵拉造成;后天挤压形成的气管憩室主要危险因素包括气腔内压力上升、气道发育薄弱等,患者因剧烈咳嗽、慢性咳嗽从而引发此病,此类患者内衬呼吸上皮细胞多为宽开口且未含软骨、平滑肌等成分,可发生于各处气管。

以往临床常用X线片检查气管憩室,此法价格低廉、使用方便,但所得图像将产生严重伪影、重叠等异常情况,不利于医生获得清晰图像准确诊断病情况。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tomography,CT)具有无创、无痛、可重复性强、操作简单等特点,通过利用机体不同组织器官存在的密度差异拍摄图片,经计算机相应软件给予处理后获得伪影、重叠较少的优质影像资料,图像质量显著优于传统X线片。多层螺旋CT(MSCT)是在CT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型影像学检查方法,层薄达到0.5~1.0mm,具有亚秒级快速、覆盖面广等优点,可提供更高的图像分辨能力(空间、时间),较单层CT更快速的提供局部区域清晰图像。

有研究显示,应用MSCT检查胸廓入口处气管憩室具有较为理想的诊断正确率,可为临床医生提供此类疾病诊断及治疗依据,对保障患者疗效及预后均具有积极意义。本文通过对6例胸廓入口处气管憩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可知,CT平均值(-682.49±45.26)HU,病灶大多位于胸腔入口平面气管偏后侧(偏右),以不规则形状较为多见,平均直径(11.29±1.34)mm,由于患者间存在个体差异,部分患者可见连通管腔,此结论与国内外研究资料所得结果相符。MSCT检查胸廓入口处气管憩室影像表现如下:胸廓入口平面气管旁可见低密度影(含气),该低密度影呈不规则形或类圆形,此处CT值较同平面气管稍高,部分可见气管壁局限性缺损、气胸、胸壁皮下气肿、气管细线样低密度影且与憩室相通等表现。有研究显示,经影像学检查后气管憩室中所含气体可看做天然阴性造影剂,因此无需给予支气管造影即可获得理想检出效果,而支支气管造影检查属于有创技术,在获得满意检查效果的同时将对患者机体造成一定创伤,不利于其积极接受并配合检查。提示MSCT检查胸廓入口处气管憩室准确性及安全性均较为理想。

多层螺旋CT检查胸廓入口处气管憩室时应与下列疾病进行准确鉴别:①颈部皮下气肿:多由胸膜病变、外伤、肺部病变导致胸膜破裂从而使颈部肌肉间隙内进入气体造成颈部皮下气肿,经影像学检查可见气体阴影形态不一,触诊可听及握雪样声音,此类患者大多存在外伤史并常伴发纵隔气肿、气胸;②气管囊肿:常见于气管隆突下,影像学检查可见气管旁边存在密度影(类圆形),根据其病灶内容物不同可表现出并不相同的CT值,多数密度为水样、少数密度为软组织,此特征与气管憩室表现出的气体密度具有显著区别,若囊肿与气管相通后其内部将含有部分液体且可见液平面。

研究表明,虽然气管憩室经多层螺旋CT检出率较高,但仍具有一定误诊、漏诊几率,临床常见误诊疾病包括纵膈气肿、食管憩室、支气管囊肿等。常见气管憩室误诊类型的特点如下:①支气管囊肿:表现为囊状水样密度影,位于中纵隔气管隆突附近,直径一般不小于4cm,以青年、儿童为高发人群;②纵隔气肿:多表现为条片状形态且弥散分布于纵膈胸膜、软组织间隙,无囊腔样形态,患者大多伴发气胸征象且存在外伤史;③食管憩室:影像学检查可知内部存在少量气体、食物残渣,位于食管壁局部且呈膨出状态(囊袋),囊袋影、食管可见相通延续,此类疾病与气管憩室鉴别难度较高,尤其若气管憩室与食管紧贴状态下且内部具有较高密度情况经单纯影像学检查鉴别效果并不理想,提示需经钡餐检查可获理想鉴别效果。

综上所述,利用MSCT可获得较高的胸廓入口处气管憩室检出率,有利于使患者尽快获得治疗保障其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值得今后推广。

【参考文献】

[1]邴晶,连世东,谭晓天,等.气管支气管憩室的临床及影像学诊断[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0,32(3):278-281.

[2]Al-kasspoolesMF,AlbericoRA,DouglasWG,etal.Bronchogeniccystpresentingasasymptomaticneckmassinadult:casereportandreviewoftheliterature[J].Laryngoscopy,2004,114(12):2214-2217.

[3]HiguchiT,TakahashiN,ShiotaniM,etal.CharacteristicsandCTfeaturesofsubcarinalaircollections/mainbronchialperticula[J].EurRadiol,2010,20(1):95-99.

[4]沈亚芝,朱时锵,方雄,等.气管憩室的螺旋CT诊断及相关误诊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0,26(5):664-667.

[5]黄春锋,曹和涛.气管憩室多层螺旋CT诊断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3,11(4):44-46.

[6]刘志敏,曾津津,孙国强,等.多层螺旋CT重组图像诊断先天性气管支气管发育异常[J].放射学实践,2007,22(8):856-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