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文萍
(中原农民出版社有限公司河南郑州450000)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1)09-0000-01
摘要;知识经济拓宽了经济活动的空间,改变了经济活动的方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网络化。目前,全球互联网的用户已超过千万,预计15年内将有十亿人使用全球互联网。容量巨大、高速互动、知识共享的信息技术网络构成了知识经济的基础;二是虚拟化。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经济活动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加强,在物理空间缩小的同时,开辟了新的媒体空间。比如,虚拟市场、虚拟银行。面对信息量大、密度高、覆盖面广、传递速度快、效率高的信息时代,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以快速、准确、完整的信息为导向。
关键词;财务会计;观念创新
一、新的时空观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不可须臾离开的载体。会计的客体(资金运动或产权价值运动)总是以时间和空间作为自身存在的条件,资金运动与时间、空间不可分离。一方面,资金运动离不开时间。在不同时点,资金运动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另一方面,资金运动又依赖于一定的空间,总是离不开某个地单位或部门。资金既有时间价值又有空间价值,所以会计核算总是要对时间和空间范围作出假定,即会计分期假设与会计主体假设。会计的时空观念及其变革对财理论和方法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早期的复式簿记之所以产生于12至13世纪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与资金运动时空范围的扩大息息相关。一方面,地中海沿岸航海业的迅速发展,为商人们合伙进行海上长途贸易提供了条件,从而拓展了资金运动的空间范围;另一方面,商业贸易的繁荣推动了对资本的需求,促进了借贷活动和银行信用的发展,从而扩大了资金运动的时间范围。意大利早期的合伙人经营,不仅从空间上拓展了会计观念,将团体的业务和业主的业务分别记载,从而创造了复式记账法,而且从时间上深化了会计观念,为持续经营、会计分期等会计假设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18世纪下半叶开始于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和19世纪下半叶发端于美国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工厂制度和公司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椎动了会计时空观念的创新。①持续经营观念。工厂制度建立之后,企业开始使用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可供长期使用,企业经营趋向于长期化。于是,在会计核算中产生了持续经营观念,即假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可以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在可以顶见的将来不会出现破产清算。有限责任公司无限期的资本投资,更强化了持续经营观念。②会计分期观念。由于企业经营具有长期化特点,不能等到企业经营活动结束后计算损益,因此应分期进行会计核算.分期计提折旧,分期摊销费用。③业主权观念。建立工厂或公司所需要的大量资本来源于资本家的投资,投资者是企业主,会计核算要把企业与企业主严格区分开来。④合并主体观念。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股份公司之间掀起了兼并收购浪潮。为了反映企业合并后的财务状况,出现了合并报表.从单一会计主体变成了合并会计主体。随着会计时空观念的创新,产生了一些重要的会计核算原则,如实现制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资本保全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等,这些原则成为工业经济时代会计核算的重要基础。
20世纪70年代以来,传统财务会计的时空观也经历着深刻的变革。①会计主体的多元化、模糊化、虚拟化。跨国公司、虚拟企业等企业形式的出现,使会计主体从一个经济实体变成了一个超越时空、突破疆界的相对临时的泪合体。②企业经营的非持续性。虚拟企业的生产、交易可能呈现非持续性,即呈现“联盟、解散、再联盟、再解散”的过程。③会计分期的不确定性。网络公司可能因某种业务或交易而临时成立,随该种业务或交易的完成而终止,其存续的时间具有不确定性。如果存续时间较短在会计分期就没有意义。④不同时间范围、空间范围的财务报告。为了适应新经济时代复杂多变的经济社会环境,企业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由此,企业需要编制不同时空范围的财务报告,如分部报告、中期财务报告、交互式按需报告、可扩展企业报告语言(XBRL)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这些财务报告的编制提供了条件。⑤网络化的财务管理。空间上,网络财务管理从企业内部走向企业外部,实现远程报账、远程查账;时间上,会计核算从事后达到实时,财务管理从静态走向动态。
二、自然观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认识。在这里自然不仅仅是指自然界,而更多的是指“自然状态”不仅包括天道,而且包括人道。天道强调顺应大自然,尊重万事万物的内在规律;人道强调顺应民心,以人为本。天道与人道其实是一个道。向然原则中包含着公平原则。“天人合一”是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刺能动性的统一。
财务会计只有对经济发展进行“真实而公允”的反映,才能顺应自然,顺应民心。会计的真实原则就是“天道”,会计的公允原则就是“人道”。真实而公允就是“天人合一”。这就是财务会计的自然观。
春夏秋冬、阴暗圆缺等自然状态,是一种周而复始的循环。"道"的运动是一种和谐的循环运动,包括两个基本的要素:反和复。“反”即离开,“复”即返回来。“归根”、“复命”贯穿于一切发展过程的始终,是事物发展永恒的规律。在财务会计中,这意味着会计反映的对象具有周期性和阶段性。在不同的经济周期中。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财务会计所适用的理论和方法也应是不同的。世界各国有不同的经济周期,世界各国经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这一事实不会因经济全球化而改变。因此,作为一门既有技术性又有阶级性的社会科学,一种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上层建筑.在世界范围内,财务会计不应趋同,也不可能真正、完全地趋同。在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过程中,真正的明智之举不是实现大一统,而是“道法自然”、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与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国际化步调一致。连纯粹技术性的语言学、逻辑学、机械制造等都没有实现全球完全趋同,怎么能苛求财务会计的全球实质性趋同呢?即使我国和美国都采用现行市价计量,我国市场上的“价格”和美国市场上的“price”也不完全一样,因为两者是在不同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在不同的价格机制下形成的。
三、平衡观
财务会计的对象资金运动包括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要在总量上保持平衡,即“资金来源=资金运用”。资产负债表的右边反映资金来源(债务资金、权益资金),左边反映资金运用(资产占用的资金),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在总量上的平衡关系,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飞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是会计核算的基础,是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依据。在账户设置时,必须严格遵循“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必须保持账户之间的内在平衡关系。每一个账户,必须按照等式“期初余额+本期增加一本期减少=期末余额”进行记录。在每一个会计期末,都要进行试算平衡,做到账证一致、账账一致、账实一致。资产负债表中的“待摊费用”、“递延税款借项”等项目,只能用会计的平衡机制来解释。
在财务会计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平衡观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主要表现在:
1.可靠性与相关性的平衡。会计的计量属性有历史戚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等,从历史成本到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可靠性递减、相关性递增,历史成本最可靠,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最相关。在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下,以历史成本作为主要的计量属性,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强,相关性弱。如果主要以可实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计量,则相关性强,可靠性弱。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大量引人现行成本、现行市价等计量属性,实际上是为了平衡可靠性和相关性,追求一种“相关的可靠”或“可靠的相关”。
2.企业利益相关者权益的平衡。传统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出资者(股东和债权人)的企业。相应的,企业会计注重为股东和债权人提供其所需要的会计信息,资产负债表着重为债权人提供有关企业偿债能力方面的信息,利润表着重为股东提供有关企业盈利能力方面的信息。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注重维护股东和债权人权益的平衡;同样,在会计目标、会计原则乃至具体的账务处理中,也体现了股东和债权人权益的平衡。现代企业理论深化了对企业性质的认识.认为社会和自然生态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两大基础,现代企业的总资本由债务资本、权益资本、人力资本、组织资本、社会资本、生态资本等构成,每一种资本都对企业的价值创造作出了一定的贡献,都应在企业享有相应的权益。这些资本的所有者包括债权人、股东、企业经营管理者和职工、供应商、客户、政府及其机构、社会公众等,都是企业会计信息的需求者。财务会计在向这些利益相关者提供会计信息时,坚持客观、公正的立场,不以任何利益相关者的意志为转移,注重维护所有利益相关者权益的均衡。财务会计正向所有利益相关者提供有关其权益维护或保障情况的个性化会计信息的方向发展。
3、公平与效率的平衡。效率着眼于生产力或财富的创造,公平着眼于生产关系或财富的分配。要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平衡,就要处理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处理好财富的创造和财富的分配之间的关系。财富的分配立足于过去,建立在已实现财富预期的基础之上;财富的创造着眼于未来,建立在未实现财富预期的基础之上。财务会计既能提供已实现财富信息,又能提供未实现财富预期信息;既能满足财富分配对信息的需要,又能满足财富创造对信息的需要。财务会计通过严格区分资本和收益,通过客观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可靠性原则、稳健性原则等一系列会计原则的运用,在追求资源配置和提高效率的同时,也较好地维护了公平。而且,随着从旨在向投资者、债权人提供有关资源配置有用信息的经营会计向旨在向利益相关者提供有关权益维护和保障信息的权益会计的转变,公平与效率的平衡将得到更好的体现。
4、风险与收益的平衡。风险与收益的平衡是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财务会计注重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风险与收益方面的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讲,财务会计信息就是有关企业风险与收益的信息。比如,资产负债表集中反映了财务风险、经营风险等方面的信息,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反映了企业获取收益(利润或现金净流量)的能力。在具体的会计核算中,同样需要注重风险与收益的平衡问题。如在确认商品销售收入时,强调以“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作为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邓启铜,陈红映.老子·大学·中庸.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2]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3]黄晓波,广义资本会计理论研究.上海:立信会计出版
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