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芳(河南省安阳市龙安区刘家庄小学河南安阳455000)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2)03-0000-01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句话我们耳熟能详。若将古人这一思想移植于小学语文的课堂即是:课堂教学应“质疑而起”“质疑而生”,师生若能互动质疑,形成以“问题主干式”的教学目标,使课堂围绕“问题式”目标展开教学,顺势而学,顺学而导,老师定能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明白,可见在教学中掌握质疑方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以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是我们研究的一个课题。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质疑生成“问题主干式”教学目标?围绕哪些方面进行有效的“质疑”?又该摒弃哪些不良的教学倾向呢?下面就结合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与大家交流,以飨共享。
一、树立目标意识,明确质疑方向
目标是我们行为的方向,目标也是我们行为的动力。要达到目标就要像上楼梯一样,一步一个台阶,把大目标分解为多个易于达到的小目标,脚踏实地向前迈进。由此,我们语文教学同样如此,只有老师明确每一年段目标,一步一个脚印的进行扎实训练和培养,学生才能在不同学段在每天的学习中持续成长。
三个年段阅读教学目标及质疑问题对应一览表
二、掌握有效方式,增强质疑效益
那么该从何处入手进行有效的“质疑”并成为学习的目标呢?
(一)抓课题
课题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是一篇文章高度概括与浓缩,它往往隐含着主要内容、中心、文章线索。我们首先要抓住“课题”做足文章,全面质疑。
如:五年级的《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一位老师在第一课时解决了“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后,第二课时从评赏文章如何刻画英雄人物形象入手,提出这样学习目标:课文抓住五位壮士的哪些壮言、壮语、壮行、壮举来刻画五位英雄人物形象的?有的课文可以结合课题直扑目标:作者为什么以《冬阳、童年、骆驼队》为题目?写了什么事?表达作者什么情感?为什么这样写?好处是什么?等问题。
(二)抓“文眼”
戏有戏眼,文有文眼。什么叫文眼?文眼就是提示文章中心的字眼,它是文章的窗户,就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通过它就能窥探到文章的中心。
例如:三年级下册《检阅》一课课尾中写到:这个小伙子真棒!这群小伙子真棒!这两句话就是这课的文眼。“质疑自探”环节就可以从“这个小伙子是谁?他做了什么事让观众们发出了这样的赞叹?这群小伙子又是谁?他们又做了什么,得到了观众们的称赞?”来作为研究的问题。
(三)抓“难点”
四年级下册《尊严》一课,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学习起来较难。但问题抓的准,围绕问题层层剖析,理解,难题也可以“迎刃而解”。文中哈默的行为得到了杰克逊大叔的赏识,将女儿许配给哈默。他这样对女儿说“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让学生围绕这句话提出自己的不解:“他什么都没有,为什么是富翁?”“为什么有了尊严就是富翁呢?”“作者是怎样把哈默这个人形象写具体的?”
(四)抓“课后题”
课后习题往往也是一篇文章的重点、难点所在,可以借助习题探究学习。比如《搭石》课后的第二题“文中哪些地方是看得见地具体美?哪些是看不见地心灵美?”整节课围绕“寻美”展开教学,定会达到直接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的理想效果。
(五)抓“连接语”
略读课每课前都通过“连接语”的形式提供自学提示,当中的问题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纲领,有关是内容方面的,有的是表达方法上的,引导孩子们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即可。
当然,方法都是在实践中在智慧中产生的。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教海漫记》一书中曾说到:“这法儿,那法儿,不钻研透教材就没法”。这句通俗易懂却又经典的一句话再次告诉我们:一切教学都应从钻研教材开始。只有自己把教材读透了,经历一个从读厚到读薄过程,抓住文章主线,化成“研究的问题”,再找到合适的教学策略以实现有效教学。
三、摒弃不良倾向,提升质疑质量
做任何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以“让每一节课堂都产生效益”为己任,以“提升学生质疑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为终极目标,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学会“望闻问切”,以此来诊断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找出“病因”,寻到“良方”。“质疑”环节也一样,提出问题,形成目标后,围绕目标展开教学,老师组织、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上出浓郁的、有效益的语文课。但在教学中也要避免以下几种倾向:
(一)只为“质疑”而“问”
一位老师在教《难忘的泼水节》一课时,在让孩子们看着题目质疑时,孩子们围绕课题提了很多问题:为什么难忘?谁泼水?怎样泼水?泼水干什么?课文写的是哪一年的泼水节等许多问题,智慧型的老师听着孩子的提问,肯定孩子的同时就将这些问题归纳、梳理后板书下来,形成学习目标:哪一年的泼水节?谁泼水?怎样泼水?泼水干什么?(主要内容作为第一课时目标来解决,为什么“难忘”作为第二课时解决)但这位老师面对孩子提出的这么多问题,既不梳理,也不鼓励,更没有提示学生,而是依然按部就班,老师范读,学生自己练读,指名学生分段读,理解不懂得词语等,对刚才孩子们的“问题”只字不提了,让质疑环节成了“摆设”、走过场。
(二)只为“解决问题”而“解”
这是另一种倾向:有位老师在上《春》这课时根据学生的质疑,又结合学生课前预习,设计了“学习提纲”:(1)找出本课重点词,介绍作者;(2)诵读本篇课文;(3)文章描写了哪些春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拓展春天”。整整一节课,老师围绕着两大步五小点一步步落实,读读要求、找找答案、说说答案,以至于课文中那么美好的春光、如此美妙的语言就在解决一个个问题中被淹没了。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索然无味,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智能力也仍就处于自己预习后的状态,收益甚微。
在教育界有一句名言,“三流老师教知识,二流老师教方法,一流老师教思想”。三流老师过于肤浅,一流老师需终生修炼,权且把二流教师作为我们追求的目标吧!我将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方法,课堂上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读书,乐以学习,从而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
[2]于永正.《教海漫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