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雅娟(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三医院163000)
【关键词】儿童情绪障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6-0217-02
儿童情绪障碍是发生在儿童少年期,以焦虑、恐惧、抑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症状类似于成人神经症,由于儿童期情绪分化不明显,很难进行明确的分类,所以称情绪障碍。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共收治26例该病儿童,其中男性12例,女性14例,年龄在3~14岁之间,平均年龄在25.8岁。
1.2结果:进过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后,儿童状态均发生明显改善。
2护理措施
2.1焦虑状态的护理
2.1.1一般护理:注意患儿饮食情况,因焦虑症状影响进食者可协助进食,注意患儿因烦躁不安而出现进食差,给予协助进食;对睡眠障碍患儿应给予及时处理,以保证其每日8~9h的睡眠。睡眠障碍的改善可减轻患儿焦虑情绪。加强心理护理,与患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给患儿以心理、生活上的关怀和帮助,满足其正当的心理需求,维护其平和安静的心态。
2.1.2社会适应能力的训练:
不良行为的纠正:对于焦虑儿童出现的行为问题,如逃学、拒绝上学、离家出走等,应配合医生给予行为治疗,使其得以消除。开展各种康复活动:护士应给予指导、保证、劝解、疏导和调整环境,防止躯体化不适再产生焦虑,引起恶性循环。也可以让患儿参加一些有益的工娱活动,如绘画、种花、听音乐等,以减轻其焦虑情绪。
2.2恐惧状态的护理
2.2.1一般护理:注意患儿因烦躁不安而出现进食差,给予协助进食;对睡眠障碍的患儿应及时处理,保证患儿每日睡眠8~9h。当患儿出现紧张、不安时给予安慰,并可报告医生,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以缓解其紧张不安的情绪。予以心理护理,鼓励患儿正视恐惧的物体和处境,主动地逐渐锻炼以消除恐惧,适应环境。培养患儿多方面的兴趣,鼓励患儿大胆参与有益的社会活动,改变过度内向、依赖、胆小怕事等不良性格特征,促使该疾病的彻底痊愈。
2.2.2社会适应能力的训练:鼓励患儿正视现实,对拒绝上学的患儿,应帮助其树立信心,根据诱因对轻症者给予鼓励,让患儿努力去接触所恐惧的情景,通过心理诱导鼓励他走出家门去上学,使其融入集体环境中,锻炼其社会交往能力,克服个性中的弱点,最终上学。重症者则应给予心理治疗及行为矫正训练;对患儿不良的交往方式进行调适,提高患儿的人际交往能力。护士可以与患儿共同表演人际交往的过程,使患儿掌握人际交流的技巧。
2.2.3健康教育:指导和鼓励患儿正确对待疾病,克服恐惧感,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教育患儿在面对恐惧性处境时,应给予自己及时的心理暗示,使自己保持一种松弛状态。
2.3强迫状态的护理
2.3.1一般护理:保证患儿的营养,以高热量、高营养、高维生素的饮食,供给机体的需要。创造和谐的居住环境,帮助患儿安排有规律的生活秩序,住院的各种活动应安排得紧凑。睡前尽量安排一些安静的事,必要时给予药物帮助其入睡。
做好心理护理,组织患儿参加集体性工娱活动和一定量紧张的体力劳动,通过有兴趣的活动转移患儿对症状的有意注意,逐渐从强迫状态中解脱出来。病情好转的患儿,应鼓励其继续配合治疗,以巩固疗效,争取彻底治愈。护士应与患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并给予患儿强有力的支持。对于重症强迫患儿,由于难以克制的强迫状态使其深感焦虑和痛苦,可能因此而产生悲观厌世情绪,对此应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同情,应细致观察,耐心地进行心理疏导,以免发生意外。
2.3.2对症护理:帮助患儿转移注意力,或用思维阻断法来排除这种观念。应给予安慰、解释,也可与患儿聊天来缓解紧张不安;必要时给予患儿安定等药物,缓解紧张焦虑情绪。强迫洗手者应给其规定洗手的时间及次数,如患儿可以在饭前、便后、睡前洗手,护士应严格监督患儿执行。如果患儿因没有洗手而出现烦躁不安等情绪反应,则可与其谈话,转移注意力,并对不遵守规定而洗手的患儿给予厌恶疗法。如给予电针刺激,使这种不良性行为消退。
2.4抑郁状态的护理
2.4.1一般护理:为患儿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以缓解其因不适应而产生焦虑情绪。
2.4.2心理护理:①给患儿以支持、鼓励、关心、爱护,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②预防患儿轻生。应及时观察患儿的异常言谈和行为表现,以详细了解和掌握患儿的心理变化,如果患儿一旦流露出“不想活了”的想法,则要加强安全监护,防止意外发生。
2.5对症护理:
对于情绪低落消极者:注意观察患儿情绪状态,对情绪障碍给予疏导,有意识地让患儿参加一些集体活动,使其忘记自己的痛苦。对有严重消极行为者,应有家属陪伴或必要时给予约束保护。对于兴趣爱好减少者:应有意识地引导患儿参加一些集体娱乐活动,多与其他患儿交往。对于自我评价下降者:这是一种病态的表现,这种症状明显夸大了自己的缺点,且这种评价与现实不符。此时应及时与患儿交谈,使其能认真地通过周围人来反馈对自己的评价,给自己一个恰当的评价。对于社交活动减少者:鼓励患儿与其他患儿交往,有意识地让其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对患儿的不良人际交往模式应及时指出,督促患儿改进。
3讨论
产生原因较多,包括遗传易感素质,幼儿期养成的胆怯、敏感或过分依赖的习惯,家长对儿童过分保护或过分严格苛求、态度粗暴、患有躯体疾病等情况,均可使儿童容易产生情绪障碍。儿童遇到较严重的精神刺激时,如打架、受严厉批评、学习负担过重、紧张疲劳等心理因素亦可促使发病。
参考文献
[1]高丽,张玄.儿童情绪障碍临床观察[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6,20(12);903—904
[2]黄红.儿童情绪障碍及其他常见心理行为障碍[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23);1678—1680
[3]王胜兴,许英.儿童情绪障碍以躯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2006,13(9);1451-1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