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科技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摘要】“老建筑是城市的名片”,武汉的“里分建筑”无疑是武汉历史的标志和载体,是反映武汉城市特色的标签。里分建筑保护是从保存、更新、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的角度出发,在保留旧式建筑外在魅力的前提下,重新架构新的空间形式,赋予它现代的生活质量和存在价值,这对于保留武汉城市风貌和历史文化有着实际的意义。
【关键词】城市历史;里分建筑;价值与保护
Discussvalueandprotectionof“sub-structure”inWuhan
FuXin
(WuhanScienceandTechnologyCollegeArtandDesignInstituteHubeiWuhan430073)
【Abstract】The“oldbuildingisthecity'sbusinesscard,”Wuhan“insub-construction”ofhistoryisundoubtedlythesymbolofWuhanandthecarrier,isreflectedinthelabelingcharacteristicsofWuhancity.Insub-architectureispreserved,updated,continuinghistoricalcontextofurbanpointofview,whileretainingcharmoftheoldbuildingunderthepremiseofexternalre-structuretheformofnewspace,givingitamodernqualityoflifeandexistencevalue,whichisretainedWuhanCityhasahistoricalandculturallandmarksandtheactualmeaning.
【Keywords】Urbanhistory;Sub-construction;Valueandprotection
1.武汉“里分住宅”的价值与保护
1.1武汉“里分住宅”的成因和特点。武汉的“里分住宅”是凝固在建筑上的武汉历史文化。1858年汉口开埠被辟为通商口岸后,城市向半殖民化方向发展。市区沿江一带,特别是租界区如洞庭街和青岛路一带,形成了多栋低层联排式住宅与街道相结合的居住区组织方式,被称之为“里分”,是近代武汉的一种主要居住建筑类型。
图1这种住宅形式,在上海被称为“里弄”或“弄堂”。武汉则通常被称为“里分”“里巷”或“里份”。里分中的道路通常被称为“巷子”,有大巷子、小巷子等。“里分”的称呼,早在唐朝时,武汉就有。古代聚居于城内的邑民,以多户人家,如每25户,或100户,即称做“里”。旧时的里,也作为县以下的行政单位。“分”则出于武汉的方言,意思为小范围的居住区域。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随着汉口租界的产生,西方的建筑形式大量传入,由此而产生了融合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新建筑——“里分住宅”。里份是西方低层联排式住宅和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式建筑的结合体,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是“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标本。里份里的建筑多为二层小楼,是当时武汉城区中居住地段、环境、配套设施均为上乘的住区群落。里分住宅集中分布在汉口的江汉区、江岸区以及武昌沿江工业区地段,以汉口最为集中,建筑成就和价值也最高。
1.2里分住宅的历史价值和建筑价值——“老建筑是城市的名片”。武汉的“里分民居”是武汉近现代住宅史上一种早期的商品化住宅,历经近一个世纪的沧桑,无疑是武汉历史的标志和“那个时期”生活的载体,也是近代汉口商业繁盛的见证,具有无法磨灭的历史价值和时代魅力,是能够反映武汉城市特色和个性的某种标签。从“里分民居”本身的建筑价值来说,“里分民居”是近代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标本。从现有的里分民居可看出,当时老汉口的建筑师们在接受西方近代建筑居住形式与结构的同时,又结合武汉的地域特点与气候条件,灵活地用自己的建筑语言进行了重新诠释,形成不同风格、丰富多彩的建筑样式。
从其建筑形态来看,它并未完全摆脱中国传统民居的形式,但开始采用来源于西方的总体联排式平面布局方式,这种平面布置方式,减小了住宅间距,提高了建筑密度,在一个用地地段上最大限度增加建筑面积;因此,这种住宅应是一种适应现代都市生活节奏和价值规律的居住形式。
在外在风格的组成上,门楼、内部分隔及局部装饰处处体现出中西合璧的艺术风格,而且大量采用传统的花鸟虫鱼图案装饰,木制格子窗做工细致,窗子下半截镶条环板,做工精细,花心及腰华板的装饰采用中国传统建筑花饰图案,精致的木栏杆体现了传统民居精巧、素雅的装修风格,高雅而不失气派。这些不同风格的建筑特点构成了里份建筑的文化,也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特定的风格形成。
里份民居注重生活的实际需要,讲究适应季节变化。其建筑结构多为砖木结构,砖墙承重,墙厚为240~490mm,用砖多为土窑砖,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顺应了武汉地区夏热冬冷的气候特征。房间内有良好的通风和遮阴设备,例如窗子设计为内外两层,内层为玻璃窗,外层为木制百叶窗。当阳光直射时,关上外层百叶窗,既遮阴又不妨碍通风。居室内多使用木制有精美雕刻的隔栅进行分隔,随季节而装卸灵活,冬季分隔,利于保暖,夏日卸去,空旷敞亮,充分体现了建筑的人性化魅力。
1.3建立对武汉“里分建筑”的保护意识。早在1986年武汉已被国务院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其城市风貌应该是完整的,应该既有市民生活质量明显的进步和发展,又有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体现在市政建设和城市建筑上,就应该是有计划、有规律地有序发展,历史风貌的保存要及时而体现力度,而新的建设则应该慎之又慎,因为历史是需要时间来堆积的,破坏却只需“刹那”之间,建设新的东西往往比保护老的东西来得容易。
图2今天我们回过头来审视我们的城市,会发现那些发生过无数鲜活的市井故事、记录着城市脚步的老房子,随着市政建设加速拆迁以及建筑本身的老去,已经越来越少,许多熟悉的里分也仅仅只剩下了名字。目前我们所看到的是,尽管舆论和政府机构都在讨论城市风貌的保护,但具有历史特色和城市个性的老城区依然是加速度地被蚕食,那些毫无美学价值和特色的高层建筑依然在加速度地矗立起来。也许有一天,当我们想起要去探究这个城市的过去时,却再也找不到那些标志性的、完整的、独具个性的城市标本。
逝去的已经无法找回,对那些幸存而岌岌可危的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实质性的抢救,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我国著名科学家朱光亚(武汉籍)曾大声疾呼:“历史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的身份证,丢了身份证,你拿什幺来证明你是历史文化名城?”。历史的断层不应发生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
2.武汉里分民居的再利用方向探析
2.1武汉里分建筑与其周边环境的关系。由于武汉的里分建筑在建设之初是属于较为高档的住宅,有条件居住其中的多为城市中产阶级,以商人居多,因此多分布于繁荣的商业中心附近和租界之中。例如位于扬子街与南京路之间的“大陆坊”,汉口繁华的江汉路上的“上海村”,一元路附近的“坤厚里”等俱是。这些地段直到上世纪末、有些直到现在,都是非常热闹的商业地段,居住其中的人们也一直持有一种正宗“汉口人”的优越感。经过时代的变迁,城市的商业经营形式、购物环境和商业中心位置都在发生变化,这些老的商业地段上的老的商业模式已不再成为主流,但老街区的历史魅力依然存在。
历史街区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它还承载着近百年的都市发展印记,代表着城市中一个阶层的生活模式,它的存在与其周边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历史街区的存在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建筑本身只是物化的表象部分,而更为深沉的是体现其文化与精神的一面,既是里分民居所承载的特有的人文和风情。对老街区的保护与开发,必然要考虑其周边环境的变化和人本因素,不能单方面就事论事。仅针对某一建筑单体进行保护,不可能完整保留“街区”的历史风貌。
不可否认的是,尽管里分建筑在建造之时属于当时武汉城区中居住地段、环境、配套设施均为上乘的住区群落,但近一个世纪的沧桑,现在来看里分建筑,其基础设施已不再适应现代人的生活需要,人口的发展使得建筑的承载量远远超出正常负荷。因此,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必须要从提升它的生活品质、确定其实际利用方向和存在价值做起。
2.2国内历史建筑改造的现状。对历史街区和城市民居建筑的保护,各国各地有不同的措施,中国也有一些较为成功的范例,例如上海的“新天地”以及苏州和云南丽江古城的整体保护与改造等等。从保护和再利用的方向来看,不外乎以下几种蓝本:
老城区整体保护——对老城区进行整改,还老城区原始风貌,建立新区,迁出多余人口,满足生活质量和城市发展需要。云南丽江古城既是如此,还有巴黎的旧城风貌保护和德芳斯新区的建设、意大利罗马古城的城市建设等,都多少采用了这种办法,是非常明智的做法。
修旧如旧,根据现有城市发展布局开发历史街区,如上海的“新天地”,将石库门民居改造成为有怀旧色彩的商业休闲区域,提升了整个街区的地产价值。北京菊儿胡同的改造在满足城市居民居住条件,保留城市本体和生活模式方面是成功的典范。如果失去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俗,也就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性”,从人文的角度和历史风貌完整性方面考虑,保留城市本体和生活模式是更为重要的,因此在老城区中保留足够的居住区是很有必要的。
苏州近年来对城市的整顿,还苏州古城历史风貌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也是卓有成效的。
历史名宅和名建筑的重点保护:对有这类建筑的保护在社会上是有共识的,也有措施。但问题在于单体建筑是有其生存环境的,我们认为对这类建筑周边地段的开发要慎之又慎,尽量保持其存在环境。有两个办法,一是在历史名宅的周边留下足够的保护地带,二是限制周边新建筑的高度和外观,这样,多少可以保留一定的原始风貌。
3.结语
武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应把历史街区保护作为城市发展的一个首要的基本前提,当然老城区的保护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研究现有的成功案例,应可对武汉老城区和里分民居的保护与抢救提供参考依据。但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特点与现状,深入的调查与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武汉里分民居的保护与开发研究,必须基于人类文化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将设计文化的精神内核与历史渊源有机结合,提出切实可行的示例性改造与再生方案,为武汉这个内陆特大中心城市的发展、规划与建设,提供保存、更新、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的建设性建议和理论、实践依据。
参考文献
[1]李传义、张复合、井上直美中国近代建筑总览武汉篇[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李百浩、徐宇稣武汉近代里分住宅发展、类型及其特征研究[J].华中建筑.2000(3),(4)
[3]陈李波李玉堂浅谈武汉传统里弄中的情结空间[J].华中建筑.2004(2)
[4]洪亮平唐静武汉市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及规划演变[J].《新建筑》2002年第3期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武汉民国时期弄堂建筑的现状调查及保护研究》
[文章编号]1006-7619(2009)04-16-260
[作者简介]傅欣(1969.5-),男,副教授,武汉科技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