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觅诗情———中国古诗词里的传统节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4
/ 2

节日觅诗情———中国古诗词里的传统节日

陈广媚

笪甘肃白银市第六中学陈广媚

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国家,一个诗歌的国度。中国的诗歌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佳作纷呈。而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中国的传统节日里,敏感的诗人总是心有所感,感有所言。按捺不住的诗情便诉诸笔端,奔涌而成了记录和体现传统节日的诗作。传统节日与中国古典诗词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成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古典诗词传统节日题材研究在对于我国古典诗词创作背景的了解之中,必须要对诗词创作的基点进行准确的定位,很多古典诗词都对我国传统的节日进行了有效结合,将其进行有效地结合以及研究工作,在对于艺术表现实施综合考察的过程中,必须要对作品艺术特点进行全面的解析,本文中,我们就研究以中国传统节日为题材的古典诗词。

1以中国传统节日为题材的古典诗词特点

传统节日一直都是我国文化领域中十分亮丽的风景,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和发展进程中,我国人民创造出了很多具有意义的传统节日,这些传统的节日以具有价值的人文底蕴以及引人入胜的活动形式嵌入到了各个时代的生活以及生产之中,并且成为了整个社会中有机的组成部分。

在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中国的传统节日里,敏感的诗人总是心有所感,感有所言。按捺不住的诗情便诉诸笔端,奔涌而成了记录和体现传统节日的诗作。

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节日又触发了诗人们无限的诗情,为他们记录时代,抒发感情提供了契机,谱写了许多脍炙人口、广为传颂的千古名篇,使传统节日艺术化、文学化;使传统节日的底蕴得到了渲染和抒发,精彩浪漫,俗中透雅,雅俗共赏,成为我们这个民族多彩而深情的永恒记忆。而从这些流传至今的以中国传统节日为题材的古典诗词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中国古代重阳节,有登高望远和喝菊花酒的习俗。唐代诗人王维在重阳节时客居他乡,思念之情使他不由得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一个人独自在异乡作客,每逢过节,就加倍思念亲人。

九月九日的王维写出了中国人在节日时的无限感触。每逢佳节倍思亲道出了无穷无尽的浓厚的中国式乡愁,无穷无尽的深深嵌入我们这个民族灵魂的中国式思念。

2以中国传统节日为题材的古典诗词融入人民生活领域我国传统节日从其自身演变以及产生的过程中形成了我国人民文化生活领域中十分独特的传统以及习惯,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积淀以及传统的习惯。作为我国节日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以节日为主要内容的诗词运用而生,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久不衰。最为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传统节日的诗词十分生动以及形象的反映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不同社会朝代社会节日的生活画面,真实地记录了我国历代的诗词作者在不同的节日里面的各种感受,从不同的角度以及不同的方面抒发了我国古典诗词各个节日的情愫以及感怀。我国古典诗词将传统节日作为题材,在诗词抒情方式、语言推敲、情感表达、音韵格律以及诗词形式等等斟酌方面都具有十分大胆的探索以及鲜明的特色,可以说在我国的诗词百花园里面实现了独树一帜。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踏青扫墓,祭念先辈、亲人,是清明节的核心灵魂,正是怀着对先辈、对亲人一颗感恩的心,在外漂泊的游子才会奔走千里,回到家乡扫墓,这种不忘本、不忘根的精神才能代代相传。

3以中国传统节日为题材的古典诗词注重体现历史

以中国传统节日为题材的古典诗词具有十分鲜明的历史性特征,不同时期节日的诗词都十分明显的烙上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印记,更加反映了我国不同时期传统习俗以及社会节日的生活,和民族前途以及国家盛衰密切相关。

例如唐代著名诗人王建在创作《元日早朝》的时候采用“大国礼乐备,万邦朝元正”这样的诗句来将唐朝庆祝农历新年时盛大的场面进行了描写,并且在诗中描写了在新年到来的时候皇帝接受自己群臣百官朝贺时十分隆重的盛典和礼仪。

我国传统的节日在古典诗词中的应用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产生以及形成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传统的节日诗词具有和历史同步、十分强烈的时代性。作为一种反应节日文化生活的古典诗词和艺术,中国古典诗词从不同侧面以及不同角度体现或者反映除了不同历史时期十分强烈的时代精神。

我国传统的节日在古典诗词中的应用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增强中华民族自身的凝聚力,增进人民群众的道德修养,在这些方面都具有十分浓郁的社会性,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社会作用。

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应用了我国传统的节日中秋节,已经成为了从古至今我国人民一直传诵的中秋佳句,也成了我国海外游子迫切思念家乡的代名词,每至中秋佳节,海外的同胞以及海外的华人都用“但愿人长久和千里共婵娟”来进行遥相祝愿,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同时,中华民族自身的凝聚力也得到了文化的支撑与强化。为人与社会的和谐融通发挥了无限的张力,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节日、情感、诗作完美的结合既呈现了中国文化的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又使中国的节日在深沉的历史感中永远都散发着无限的情愫与深切的人文关怀;使中国人的生活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传统节日与中国古典诗词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成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是实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及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十分优秀的教材。

结语:本文中,笔者主要从以中国传统节日为题材的古典诗词特点、以中国传统节日为题材的古典诗词融入人民生活领域以及以中国传统节日为题材的古典诗词注重体现历史这三个方面研究了以中国传统节日为题材的古典诗词。[注:本文是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传统节日及节日诗词鉴赏〉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2】GSG081]

参考文献

1王远国等.华夏多佳节千古风俗淳———中国传统节日概说(一)[J].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1)

2计东邦.以传统节日激扬现代文明———宁夏开展“我的节日”主题活动的探索与实践[J].共产党人,2011(05)

3王佐书.确保国家文化安全是国家永恒的主题———在中国国家文化安全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J].文化艺术研究,2011(01)

4裘白莲等.翻译批评权变研究———基于文本类型和文本价值的思考[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