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大学校医院西药房,四川成都610041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医改政策逐渐深入,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卫生管理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承载着为国家培养卫生管理类人才的高校,肩上担子日益加重。其中,综合我国各民族,为我国培养了许多少数民族人才的民族院校,加强卫生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更是责无旁贷。民族院校承载着为我国56个民族共同传播文化知识的重担,更要从改变自身的培养模式出发,从而培养出更符合社会要求的卫生管理类人才。本文从如何让培养模式适应时代出发,立足于让民族院校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卫生管理类人才,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卫生管理;人才培养;高校
近期,全球突发多次公共卫生事件将卫生管理中的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更让民众逐渐了解了卫生管理人不仅要拥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必须拥有综合管理能力。卫生管理类人才的培养也开始为民众所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转向为社会培养卫生管理类人才的高校,尤其是综合了各民族希望的民族院校,民族院校得到机遇的同时,也承载了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责任。因此,如何将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成为民族院校卫生管理类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本文主要为民族院校卫生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模式提供了几点建议。
1.明确专业定位,突出学科特色
作为公共管理的一部分,卫生事业管理是通过制定卫生政策、建立卫生保障制度、筹集分配资源等方式对疾病防治、增进人民健康方面提供综合措施的一项管理活动。宣传、协调、服务是卫生管理的主要功能,教育部学科分类标准把卫生管理归属于管理学门类,卫生事业管理学是它的对应学科[1]。
通过对各民族院校的调查,发现各民族院校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定位和描述不一致且非常模糊。如何精准定位,突出学科特色成为本专业发展首要解决问题。为了更加清晰地阐述卫生管理专业的功能和学科特色,本文建议采用三级定位模式,第一级由教育部位从宏观上为专业确定定位;第二级由省、市教育部门根据本地区区域特点,提出更加规范的专业规模,明确专业主要方向;第三极由民族院校根据前两级对本专业定位进行细化,比如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将学科更加具体化,从而将其特色体现出来,使专业功能更加明晰。
2.完善培养层次,满足岗位需求
每一个学科人才的培养最终都是为了走向社会,在其岗位上为社会做出贡献。从民族院校第一次设立卫生管理类专业以来,经过多年发展,设立卫生事业管理本科生教育的民族院校数量越来越多,拥有硕士甚至博士研究生教育资质的也占一部分,尽管如此,因为在民族院校,各层次卫生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定位过于模糊,卫生管理类人才依旧是民族院校校医院和社会稀缺的人才资源[2]。由于民族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定位中,应用型和研究型明显高于基层卫生服务型,导致了专业人才在基层服务性机构中的缺失。所以想要满足岗位需要,必须加强对基层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完善人才培养层次。那么,如何进行基层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呢?基于卫生管理本身拥有政策理念更新快的特点,需要时常对专业人才进行培训,民族院校可以建立复合培养层次,在结合学历教育与在职培训,提升管理人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充分利用民族院校的资源,让在职人员进行短期培训。这样能够将学校的资源利用最大化,提高在职卫生管理人员的实践经验,更加符合岗位需求。
3.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技能
在我国很多民族院校中,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大多采用传统基础医学与卫生管理相结合的课程设置,在教学过程中,对医学课程过分重视,从而忽略了人文社科等基础知识的学习,课程体系过于单一。这种课程设置不但加重学生学习负担,更重要是的是忽略了卫生事业管理属于管理学的本质,因此,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大偏离实际岗位需求[3]。此外,由于该专业教学内容与临床等专业有很大部分的雷同,体现不出专业特点以及社会对该专业的要求,所以给许多教师和学生造成极大困惑。
卫生事业管理应该把管理作为学科的核心内容,体现出学科的管理学特点,因此设置相应的管理学课程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必不可少,由于该专业的卫生管理属性,相应的基础医学也应加入其中。此外,人文社科基础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掌握对于今后要踏入卫生管理岗位的大学生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除了基本的课堂教学外,课程体系中应该还要包含各种实践课、实验课,从而将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进行提升。
4.丰富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
由于我国大部分民族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采用的是统一的教学模式,忽略了该学科的特点,在各种考试和学习负担的重压之下,学生很难进行主动学习,自学能力十分低下,将来对岗位的适应能力也会随之下降[4]。
所以,教师需要在冲破原先存在的种种问题,采用更加丰富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对问题进行探讨,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独立观察,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爱上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5.结语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校完善的培养体系,想要让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形成完善的培养体系,是一项非常庞大和复杂的工程。基于社会对卫生管理类人才的需求,民族院校更应该扛起为各民族培养人才的重责,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定位更加明确,使越来越多的人明白卫生管理专业的功能。同时,民族院校应该优化教学模式,运用全新的培养体系,加大实践课程,让卫生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更加吻合社会,更加满足社会实际岗位的需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卫生管理类人才从高校踏入社会,为打造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屹立,何雪芳,蔡旺,等.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知识与能力结构现状调查[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11(04):16-17.
[2]周虹,陈正红.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海南医学院为例[J].海南医学.201633(20):36-39.
[3]何云玲,伍林生.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04):49.
[4]张屹立,陈立明,万成松.卫生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构想[J].西北医学教育.2014,16(03):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