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娟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川北医学院神经疾病研究所四川南充637000)
【摘要】病理性疼痛中枢敏感化这一现象的出现和持续过程中涉及到诸多的信号转导分子,这些转导分子在的产生和持续过程病理性疼痛中枢敏感化的形成、持续以及传递过程会有不同的作用。通过分析不同转导分在所起到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对中枢神经系统与疼痛的产生以及传递之间的关系。本文主要分析研究了一氧化氮/环磷酸鸟苷信号转导系统、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以及核转录因子所起到的不同作用及其作用机理。
【关键词】病理性疼痛;中枢敏感化;信号转导
【中图分类号】R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5-0064-02
1.病理性疼痛中枢敏感化形成过程中一氧化氮/环磷酸鸟苷信号转导系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蛋白激酶G在中枢敏感化形成过程中会起到介导作用,而该介导作用产生的前提是氧化氮的触发作用使得神经元内部的环磷酸鸟苷的水平不断提高。蛋白激酶G的作用之一就是磷酸化甘氨酸受体和-氨基丁酸受体从而达到灭活目的。降低了甘氨酸受体以及-氨基丁酸的活性水平会使下行疼痛一直系统所起到的作用严重地降低,这样便使得伤害性神经元的敏感化程度得到了易化。环磷酸鸟苷以及蛋白激酶G主要是通过对胞内钙库释放进行动员来使胞内的的浓度得以提高以及通过修饰电压门来对钙通道进行控制来激活的。提高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后可以活化钙调蛋白,这样别可对一氧化氮合成酶进行激活从而合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在这一转导过程中会作为第二信使来完成传到,其可逆向扩散至细胞膜的外部到达突触的前初级传入终末,对神经肽以及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水平起到一定的增强作用,这样便使得正反馈恶性循环得以形成。在甲醛导致炎症的这一模型中,脊髓背角蛋白激酶G会处于长期并且快速的表达升高状态下,如果有效通过蛋白酶G抑制剂以及一氧化氮合成酶抑制剂来对环磷酸鸟苷的活性进行阻断便可以有效的降低由外围神经病变、辣椒素以及甲醛等因素所引发的伤害性反应[1]。Tegeder等研究人员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过程中他们发现对于那些敲除了蛋白激酶G-I基因的试验小鼠来说酵母聚糖以及福尔马林所诱发的炎症性疼所引起的反应会适度减弱,相对与正常试验小鼠而言敲除了蛋白激酶G-I的试验小鼠不会因激活蛋白激酶G的作用而产生机械性的疼痛异常现象。该项研究表明敲除试验小鼠的蛋白激酶G-I基因会使小鼠的脊髓背角P物质的纤维和阳性神经元数量显著减少,这也说明了提示蛋白激酶G-I对脊髓背角P物质的合成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也是对疼痛的反应发生改变的基本原因。
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转导过程中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信号转导的过程主要是将胞外刺激通过级联信号传递到细胞核,对转录因子进行磷酸化,从而实现调节细胞功能。对于哺乳动物而言,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主要存在3条通路,它们分别是:末端激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以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现分别对3条途径进行简单介绍
2.1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细胞因子、钙内流、神经递质以及膜去极化等的传导都可通过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信号转导这一基本途径来实现。在痛觉传到的过程中其关键作用的一项是脊髓背角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的激活作用。在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许多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激活途径:一种是通过提高细胞内的钙离子含量水平是Ras得以激活[2],这对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具有强烈的激活作用;另一种是通过钙离子内流利用腺苷酸环化酶的作用增加细胞内环磷酸腺苷的含量,小G蛋白Rapl与环磷酸腺苷进行耦联后便会激活细胞外部的信号调节激酶。第三种途径是通过蛋白激酶A和蛋白激酶C等的作用。
2.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对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转导途径进行激活的途径有很多,其中有细胞应激、脂多糖、生长因子、炎性细胞因子、紫外线等多种因素。有关研究表明对于痛觉过敏而言脊髓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3末端激酶
末端激酶通路激活的途径也存在很多种,其中包括炎性细胞因子、活性氧、紫外线照射以及高渗状态等因素。现阶段有关信号转导过程中末端激酶所起到的作用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3],其中具有一定影响的研究包括Ma等进行的研究,他们研究过程中发现对于脊神经结扎模型来说,末端激酶以及脊髓背角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的免疫反映呈现阳性,这从另一层面上说明了末端激酶存在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信号转导过程的可能性。
3.结论
病理性疼痛中枢敏感化细胞内的信号转导一直是广大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信号转导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一是一氧化氮/环磷酸鸟苷信号转导系统在病理性疼痛中枢敏感化形成的过程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另一个方面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转导过程中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望本文研究能够为今后对该问题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敏,项红兵.胶质细胞参与疼痛中枢敏感化的机制[J].中国临床康复,2005,45:127-129.
[2]余炜昶,黄光英,张明敏.MAPK级联通路与病理性疼痛的中枢敏感化[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1,05:249-253.
[3]李雁楠,王艳红,张年萍.病理性疼痛机制的研究进展[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4,04:47-49.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一般项目:接触性热痛刺激中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fMRI研究,课题编号:15ZB0187,项目负责人:谭娟
作者简介:谭娟(1985.10),女汉族重庆人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医学硕士,住院医师,从事神经内科各种疾病、神经电生理及神经影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