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15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6-16
/ 2

我院15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朱爱民

(北京中医院顺义医院北京101300)

【摘要】目的: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临床表现及引发因素,制订有效的防治措施,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13年12月向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上报的不良反应报告150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0例ADR报告中静脉滴注引发ADR129例(86%),居各种给药途径之首,ADR对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75例(50%),其中抗微生物药引发的ADR最多为56例(37.3%),61岁以上老人发生ADR居多为61例(40.7%),无死亡及后遗症报告。结论:进一步加强ADR监测和报告工作,以减少ADR的发生,可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分析;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9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5)6-0604-02

为了减少ADR的发生现将我院2009年1月—2013年12月随机抽取的150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制订防治措施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我院2009年1月—2013年12月向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上报的不良反应报告,采用电子表格的形式,根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情况,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以及引发ADR的级别分布,药品种类和用药情况,ADR发生的例数及比例,累及的器官及临床表现,最终ADR的处理及转归情况,用药合理性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150例药品不良反应患者中药物过敏史情况见下表

患者药物过敏史情况(例(1%))

2.2发生ADR的给药途径分布

150例ADR中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有129例(86%)居各种给药途径之首,其次是口服给药15例(10%),外用给药3例(2%),皮下注射2例(1.3%),肌肉注射发生1例(0.6%)。

2.3ADR的级别分布

根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的标准,150例中一般ADR的有124例(82.7%),一般新的ADR19例(12.7%),严重的ADR7例(4.7%),无死亡和后遗症报告。

2.4ADR患者性别与年龄分布

150例ADR中男性患者81例,女性患者69例,分别占ADR总人数的54%和46%,患者年龄最小的11岁,最大的为86岁,20岁以下10例(6.6%),20—40岁27例(18%),41—50岁22例(14.7%),51岁—60岁30例(20%),61岁以上61例(40.7%)。

2.5引发ADR的药品情况

2.5.1引发ADR的药品剂型150例ADR中涉及的药品剂型共8种,其中注射液引发的ADR最多占69例(46%),粉针剂63例(42%),片剂8例(5.3%),胶囊剂6例(4%),乳胶剂1例(0.7%),粉末剂1例(0.7%),干混悬剂1例(0.7%)外洗剂1例(0.7%)。

2.5.2引发ADR的药品种类及品种数按照第16版《新编药物学》,2005年版《临床用药须知》的药品分类方法对ADR涉及的药品进行分类分析【1,2】引发ADR的药品种类,品种数及例次构成比见表1,150例ADR中抗微生物药引发的ADR最多有56例(37.3%)其次是中药有54例(36%)

2.6ADR累及的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

150例ADR中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为75例(50%),其次为心血管系统有23例(15.33%),消化系统有18例(12%)。

2.7ADR报告人职业

150例ADR报告来自医师145例(96.67%),护士4例(2.67%),药师1例(0.67%)

2.8ADR关联性评价

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评价标准进行ADR关联性评价,150例ADR中肯定75例(50%),很可能55例(36.67%),可能17例(11.33%),待评价2例(1.33%),可能无关1例(0.67%)

2.9ADR处理及转归情况。

150例ADR发生后,均采取立即停药,76例未做处理,59例给予地塞米松注射液静滴治疗,2例给予西地兰,地塞米松注射液静滴治疗,1例采用肾上腺素静滴,1例静点WB6注射液入壶,20分钟后恶心症状减轻,7例经口服抗组织胺药物治疗,2例口服复方铝酸铋,1例静点还原性谷光氨肽,口服WC及葡醛内酯,1例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

3讨论

许多病人在遗传,新陈代谢,酶系统等方面存在一些异常或缺陷,平时不一定能发现,一旦接触某些药物以后就会暴露出来,出现一些不良反应,所以医生在用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用药史及药物过敏史情况,严格按照说明书中的规定用药,在治疗过程中加强巡视,密切观察,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150例ADR中60岁以上年龄组占40.6%,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这与老年人脏器功能衰退,药物排泄速度减慢,同时患有多种疾病,合并用药有关,因此应重视老年患者用药,并加强用药监测。

药品可因剂型,给药途径不同发生的ADR不同,从统计数据看,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居各种给药途径之首,片剂,胶囊剂等口服给药发生的ADR几率较低.

抗微生物药引发的ADR占37.33%,居其他药物之首,这与我院抗菌药种类多,应用范围广,用药频率高有关。其次是中药引发的ADR占36%,这与中药成分复杂,提炼工艺有限,添加的增溶剂,稳定剂,微粒变化等因素有关,且与患者个体及药物剂型有关,54例中药引发的ADR与中药注射剂相关的为50例,中药注射剂与大输液配伍后常会引起溶液PH值改变,则可能发生氧化,聚合等化学反应,这常常形成不溶性微粒,所以在临床应用中,对中药注射剂应引起高度重视,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的适应症和给药途径应用,避免与其他注射剂配伍应用,以减少ADR的发生.

150例ADR发生类型以皮肤粘膜损害最多,主要表现为皮疹,瘙痒等,与国内相关文献报道基本一致,这可能与我国医药工业技术水平及药品制备过程中提取纯度有关,因此应提高产品质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我院ADR报告大多数来自于医师,护师,且绝大多数报告来自于住院病例,这与在诊疗过程中住院病人与医师,护师接触密切有关,门诊患者以院外用药为主,ADR的报告和监测知识相对匮乏,发生ADR后漏报的可能性较大,所以医务人员应增强对ADR的认识,对患者应详细交代各药在用药期间可能发生的毒副作用,并及时反馈,做到早预防,早处理,减少ADR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第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0

[2]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临床用药须知[M],200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