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英
(黑龙江省绥滨县二九O农场医院156202)
【摘要】目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原因不明的慢性胃炎,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在慢性胃炎中约占10%~20%。通过明确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来提高该疾病在临床的预警阈值,指导临床防治,避免误诊。方法笔者随机选取了所在医院2014年度患有慢性胃炎的患者病例30例,作为分析对象,该30例患者均有上消化道症状和体征,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0~80岁,平均年龄48岁。结果通过治疗,其中54%的患者有显著疗效,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镜下观察胃黏膜组织基本正常,炎症有所减轻;23%的患者病情有所好转,但临床表现并未完全消失,且有一定炎症;其余患者治疗无明显效果,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需进一步研究。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虽为临床常见病,但因其在临床上无特意表现,有可能成为胃癌的癌前病变,所以临床上要高度重视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减少胃癌的发生。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治疗表现
【中图分类号】R57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9-0171-02
慢性胃炎发病率较高,据数字统计,发病率可达60%以上,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为病变特征的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临床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嗳气、烧心,上腹出现持续或间断性胀满、隐痛,少数病人可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消瘦、贫血及营养不良等。其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明显增多。发病率可高达60%以上,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所以笔者将对选取的30例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以便更好的诊治病情。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笔者随机选取了所在医院2014年度患有慢性胃炎的患者病例30例,作为分析对象,该30例患者均有上消化道症状和体征,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0~80岁,平均年龄48岁。因腹痛为主诉就诊者11例,占36.7%;因腹胀主诉就诊者9例,占30.0%;因食欲缺乏恶心腹泻为主诉就诊者7例,占23.3%;因无力贫血为主诉就诊者2例,占6.7%;无症状单纯体检者例1占3.3%。病例均在胃镜活检的同时检测幽门螺杆菌(H.?pylori)的感染情况。
1.2方法: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原则是消除或消弱攻击因子,增强胃黏膜防御,改善胃动力,防止胆汁反流,改善萎缩和预防胃癌的发生。对轻度无症状的萎缩性胃炎患者,可不服药,有症状者,给予药物对症治疗。中度以上,尤其是重度萎缩伴有重度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者,因癌变的可能性增大,需高度警惕,积极治疗,密切随访,避免误诊给患者带来不可挽回的痛苦。
1.2.1饮食治疗教育患者戒烟、忌酒,避免应用损害胃黏膜的药物(如NSAIDs等),避免食用对胃黏膜有刺激性的食物和饮品,饮食作息宜规律,少食用油炸、烟熏、腌制食物,坚决不食腐烂变质的食物,多吃新鲜蔬果,保证所食食品新鲜并富于营养,有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如β-胡萝卜素、维生素C及叶酸等)及铁质摄入,心态上也要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1.2.2药物治疗对有胃癌家族史、伴糜烂性十二指肠炎及中度以上胃黏膜萎缩及肠化、异型增生等的患者做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对于幽门螺杆菌呈阴性的胃炎患者,采取对因及保护胃黏膜,可给予硫糖铝、胶体铋剂、前列腺素E、替普瑞酮、吉法酯、谷氨酰胺类(麦滋林S)、瑞巴派特等药物,长期服用维酶素对黏膜保护可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合欢香叶酯能增加胃黏膜更新,提高细胞再生能力,增强胃黏膜对胃酸的抵抗能力,达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消化不良症状明显的患者,采用促胃肠动力药、抑酸、胃蛋白酶及胃黏膜保护剂;抑制胆汁反流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可防止或减少胆汁反流[1];铝碳酸镁制剂可增强胃黏膜屏障功能、结合胆酸,从而减轻或消除胆汁反流所致的胃黏膜损害,消胆胺可络合反流至胃内的胆盐,防止胆汁酸破坏胃黏膜屏障,方法为每次3~4g,一日3~4次;改善胃动力上腹饱胀或恶心、呕吐的发生可能与胃排空迟缓相关,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盐酸伊托必利及替加色罗等可改善上述症状;抑酸或抗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胃黏膜糜烂或以烧心、反酸、上腹饥饿痛等症状为主者,根据病情或症状严重程度,可选用抗酸剂、H2受体阻断剂或PPI;助消化治疗对于伴有腹胀、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而无明显烧心、反酸、上腹痛症状者,可选用含有胃酶、胰酶和肠酶等复合酶制剂治疗;异常增生的患者采用α-胡萝卜素、维生素C、维生素E及叶酸等。
2结果
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胃镜、钡餐、及黏膜活检等辅助检查结果的分析,对有症状者给药治疗,其中54%的患者有显著疗效,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镜下观察胃黏膜组织基本正常,炎症有所减轻;23%的患者病情有所好转,但临床表现并未完全消失,且有一定炎症;其余患者治疗无明显效果,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需进一步研究治疗。
3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临床上无特异性表现,所以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需要依据临床表现结合相关辅助检查,尤其是胃镜检查及胃黏膜活组织检查为准。胃镜及黏膜活检是确诊本病的唯一可靠方法。胃镜下黏膜呈颗粒状、黏膜血管网显露、色泽灰暗及或红白相间,以白为主。活检为胃黏膜固有腺萎缩,数目减少,黏膜肌增厚。胃黏膜腺体萎缩1/3为轻度萎缩性胃炎,萎缩2/3为中度萎缩性胃炎,重度为大部分腺体萎缩。
慢性萎缩性胃炎绝大多数预后良好,少数可癌变,其癌变率为1%~3%。目前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若早期发现,积极治疗,病变部位萎缩的腺体是可以恢复的,其可转化为浅表性胃炎或被治愈,改变了以往人们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可逆转的认识。[2]单纯性萎缩性胃炎,尤其是轻、中度萎缩性胃炎癌变率低,重度萎缩性胃炎伴中、重度肠上皮化生及重度异型增生者,或伴癌胚抗原阳性的病人,癌变率高,应引起高度重视,定期随访。每3~6个月复查胃镜一次,有条件者可检测细胞脱氧核糖核酸(DNA)含量及肿瘤相关抗原。手术后萎缩性残胃炎者因其长期受胆汁反流的刺激,癌变率较高,应积极采取措施,减轻十二指肠反流液的刺激,预防癌变的发生[3]。
参考文献
[1]程秋云.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治疗现状.医学综述,2002年01期.
[2]刘文忠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和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华消化杂志,2002,22(10):581-582.
[3]朱阳春,李茂生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与胃癌的相关研究[J]中化消化内镜杂志,1998,6: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