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霞刘彦龙檀书庭(河北省平山县中医院050400)
【中图分类号】R75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9-0053-02
【摘要】目的观察化浊解毒消痤方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方法选择门诊痤疮患者12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60例,口服化浊解毒消痤方煎剂,每次200毫升,每日两次;对照组60例,口服丹参酮胶囊4粒/次,每日三次,4周后观察疗效。结果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化浊解毒消痤方治疗寻常痤疮疗效确切、安全性好且无明显的毒副作用,优于丹参酮胶囊。
【关键词】痤疮化浊解毒临床疗效
我科自2011年5月~2013年5月,运用化浊解毒消痤方治疗寻常痤疮,并与丹参酮组相对照,取得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般资料120例均为门诊患者,均符合寻常痤疮诊断及分级标准,进入治疗前30日内均未使用任何其他治疗药物,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平均年龄21.73±2.69岁,其中男23例,女37例;对照组60例,平均年龄19.72±2.61岁,其中男26例,女34例,治疗前后查血、尿常规和肝肾功能。
1.2纳入标准
①符合痤疮的诊断标准,依据赵辩《临床皮肤病学》[1];②年龄14-40岁;③治疗前30日未服用过与本病相关的内服药,7日内未外用过与本病相关的药物;④同意接受观察和随访者。
1.3排除标准
①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②合并心、肝、肾、血液病、糖尿病、精神病患者;③过敏体质;④药物性痤疮、职业性痤疮;⑤30天内服用过与本病相关的药物和/或7天内外用过治疗本病的药物。⑥不能坚持服药影响疗效观察者。
1.4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化浊解毒消痤方水煎剂200毫升,每日两次。药物组成:薏苡仁30g,生石膏15g,白花蛇舌草30g,蒲公英30g,赤芍15g,黄芩15g,黄连10g,茵陈蒿15g,生牡蛎20g,夏枯草15g,川贝母10g,连服口服4周。对照组给予丹参酮胶囊(河北兴隆希力药业有限公司出产,0.25g/粒),4粒/次,3次/d,连续口服4周。治疗期间避免饮酒及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1.5症状体征评分标准
参考文献[2]评分,①粉刺:0分:无,1分:少于20个,2分:20-50个,3分:多于50个;②丘疹:0分:无,1分:少于10个,2分:10-20个,3分:多于20个;③脓疱:0分:无,1分:少于5个,2分:5-10个,3分:多于10个;④结节囊肿:0分:无,1分:少于5个,2分:3-6个,3分:多于6个;⑤脂溢程度:0分:无,1分:轻微,2分:中度,3分:显著。
1.6疗效判定标准
参考文献[3]判定标准,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为:皮损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临床痊愈:皮损全部消退,仅留有色素沉着及疤痕者;显效:皮损积分减少70%以上;有效:皮损积分减少30%-70%;无效:皮损积分减少30%以下或病情加重者。复发判定标准:新发皮疹超过10个为复发。
1.7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
2结果
2.1临床疗效
治疗组临床痊愈15例,显效25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有效率93.33%。对照组临床痊愈8例,显效16例,有效27例,无效9例,有效率8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2.3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3例出现轻度胃脘不适,恶心,但均可耐受,改为饭后服用后不良反应消失。对照组7例出现皮肤干燥及口干,两组治疗前后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无明显异常变化。
3讨论
寻常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是青春期的常见病,多发于15~30岁男女青年。一般认为,本病多由于青春期间雄激素分泌增加,皮脂腺发育旺盛,使皮脂腺毛囊管壁出现角化,堵塞皮脂的排出而形成“脂栓”,且与遗传因素有关,但其确切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现代西医学亦无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患者常因影响面部的美容而深感苦恼。应用中医中药治疗本病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痤疮,在中医学中相当于“痤”或“痤痱”,或称之谓“肺风粉刺”、“面疮”等。最早的记载见于《黄帝内经》:“汗出见湿,乃生痤痱……郁乃痤。”《素问•生气通天论》中不仅指出了汗湿为其主要病因,且“郁”字总括了本病的病机所在。晋代《肘后备急方》提到本病发生在面部,故称面疮。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说:“面疮”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疮,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比较详细地描述了本病的症状。特别是清代吴谦在《医宗金鉴》中对本病的症状、病因、治法、方药等作了更为全面的论述:“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日久皆成白屑,形如黍米白屑。宜内服枇杷清肺饮,外敷颠倒散,缓缓自收功也。”以上论述,说明古代医家对本病的诊治已积累了相当的经验。
现代中医治疗本病的首篇论文发表于1958年。70年代起,临床报道逐渐增多。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及美的追求日益迫切。至80年代,中医界对痤疮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观察和研究,有关临床资料大量涌现。在病因病机的探讨中,医家们通过临床实践,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古代“郁乃痤”的病机认识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补充和完善。在治疗方面,大多沿用传统辨证分型进行论治,但有些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不满意。究其原因,与现代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都有一定关系。李佃贵教授根据自己多年临床经验,在前人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浊毒”理论。认为浊毒是指因浊邪而导致人体发病的一种病邪,既是一种致病因素,又是一种病理产物。浊毒证是指以浊毒为病因、病机,从而使机体表现出一组或几组具有浊毒表现的症候。在治疗上,李佃贵教授主张化浊解毒应贯穿始终,并灵活采用通腑泻浊解毒、渗湿利湿解毒、达表透浊解毒、芳香辟浊解毒、清热化浊解毒等法。青春期阳热偏盛,加之喜食辛辣肥甘之品,滋生湿浊,久蕴化为浊毒,上熏于面,郁结头面而成痤疮。治以化浊解毒法,方中薏苡仁甘、淡、微寒,入脾、胃、肺经,具有健脾除湿、排脓等作用,现代药理研究有抗肿瘤、增强免疫、消除痤疮等功效,茵陈味苦,性微寒,主要作用是利湿退黄,解毒疗疮,对痤疮有显著作用。黄连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黄芩苦寒,善清上焦火,蒲公英为疮家圣药,石膏味辛,甘寒,为清阳明胃府实热之圣药。白花蛇舌草,其性寒,味苦、甘,归胃、大肠、小肠经,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抗菌消炎、免疫调节等作用,、赤芍凉血行瘀,夏枯草、牡蛎、川贝母软坚散结。共奏清热解毒化浊散结之功。全方符合病机,药证合拍,故疗效满意。
综上所述,化浊解毒消痤方治疗寻常痤疮疗效明确,具有起效快、疗效好、副作用小的特点。
参考文献
[1]赵辨,张振楷,倪容之,等.临床皮肤病学[M].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35—938.
[2]刘根起,陈树民.痤疮综合分级系统和皮损计数法的一致性评价[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37(7):403—405.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2002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2,29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