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的现状分析及对策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9
/ 2

易地扶贫搬迁的现状分析及对策设计

杨冕

新平县扶贫开发项目规划管理中心653499

摘要:易地扶贫搬迁是我国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一环,是加快脱贫步伐,改变脱贫状况的关键所在。然而,笔者通过结合自身岗位发现,易地扶贫搬迁中存在的问题重重,影响了对策的执行。为此,本文对我国易地扶贫搬迁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从住房面积规划、搬迁对象和安置方式等三个方面展开对策设计,旨在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切实提升贫困户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住房面积;搬迁对象;安置方式

引言

易地扶贫搬迁是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手段。建档立卡的搬迁户生存环境较差,收入水平偏低,生产和生活不便且开发难度大,饮水困难、不安全现象突出,远离中心村,上学就医困难,住房条件普遍较差,贫困所呈现的自然社会因素的再生性贫困特征十分明显。因此,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一方水土无法养得起一方人”的贫困现状,制定科学合理的易地扶贫搬迁策略势在必行。

1易地扶贫搬迁的现状分析

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发现现阶段易地扶贫搬迁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1.1住房面积不准确

一方面,受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影响,老百姓在进行建房时面积较大,超过了国家对人均住房面积的要求。由于原有住房面积大看,在搬迁中对于国家固规定的人均补偿面积政策不了解,加之结婚生子等客观需求,出现了政策难以满足需求的客观现象;另一方面,对人均使用面积到底是建筑面积还是使用面积缺乏统一的标准认定[1]。

1.2搬迁对象不精准

目前,很多地方在易地扶贫搬迁上,并没有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政策来对贫困户进行建档管理,仅仅采用一种模糊化的处理方式,将其定义为“搬迁贫困人口”,这种容易产生在补贴较低时,衍生一种“搬富不搬穷”的问题。当然,在搬迁对象不精确认定上也存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一方面是由于贫困搬迁户左右摇摆的心态,对进行建档立卡犹豫,增加了工作难度;另一方面是受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因病返贫的问题。

1.3安置方式不准确

在易地扶贫搬迁时,安置方式不准确主要体现在集中安置于分散安置比较难以选择层面。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易地扶贫搬迁和开放式扶贫后,搬迁人口越来越少,可以利用的农业资源也不断减少,因此非农就业成为了异地搬迁的主要方向。此时,仍然选取采用集中安置,建立贫困人员档案的模式,在稳定脱贫及后续发展中存在重重问题。如在政府的强力引导下,采用一种强制集中安置的方式,贫困户被动的卷入其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安置社区资源的紧张[2]。

2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对策建议

结合现阶段易地扶贫搬迁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从下述三个层面展开策略制定。

2.1严格控制住房面积

首先,要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来建立卡档的建房面积。无论是套内面积还是建筑面积,应秉承“商用为辅、民用为主”的方案,按照生产经营性及贫困保障性用房,在管理方式及资源来源中进行注重,来满足生产经营性需求。

其次,按照搬迁户的性质来科学选择户型。按照人均20平方的住房,预留出5平米的空间,来提升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率,提升住房的周转效率,来彰显出易地扶贫搬迁的福利性。

最后,应科学合理的优化户型设计。应按照搬迁的人数、类型、需求来丰富户型,考虑人均25平方米的标准,来制定多重多种参考户型。考虑当地民居原型出发,结合当地的地域文化,充分兼顾居住习惯和模式,彰显民族特色,满足搬迁户的生活习惯[3]。

2.2找准搬迁对象

搬迁对象的精确识别是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重中之重。应严格遵循国家规定的前提下,融合信息化技术,来实现对贫困户的精确定位。为此,应做到:

首先,严格依据“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的规划,来严格制定搬迁范围,精确找准搬迁对象,按照“有序推进、由简入难”的原则来优先安排少数民族贫困户及深度贫困户;

其次,应严格执行“有进有退”的机制,来实现动态调整。强化搬迁人口信息数据及采集工作,按照年度计划和搬迁规划的需求,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的信息数据衔接,建立搬迁对象信息、搬迁总规模信息,来进行核实补录。

然后,实现数据同步上传,规避基于技术原因而衍生系统数据与实际数据不一致的现象。

最后,构建精准考核机制,对易地扶贫搬迁的用户进行识别,来实现资源搬迁[4]。

2.3科学合理选择安置方式

在易地扶贫搬迁中,要综合权衡搬迁成本及搬迁收益,重点关注贫困户在搬迁后的生活条件及生产状况的改善,来拓展渠道,科学合理的选择安置方式,规避人为因素的影响。

首先,政府不应过分去凸显集中搬迁的方案。应充分根据搬迁地形、就业吸纳能力和环境承载能力,灵活制定搬迁方案。可以根据实现情况,以5户为小单位,充分考虑城市建设及贫困户需求,制定搬迁方案。

其次,要充分考虑易地扶贫搬迁中家庭劳动力数量、人口结构布局和挣取收入的能力,来设置一些市场准入条件对安置方式进行分析,实现阶梯式转移,避免出现由于政策失误而产生的一种非理性移民的方式。

然后,应按照“就近搬迁”的安置原则,综合考虑水资源、土地资源及区域经济发展,来强化对易地扶贫搬迁中分散安置人员的一种优化管理。如对于高山偏远山区,为确保电、水、交通资源的供给,应采用集中安置的方式。

最后,根据不同的易地扶贫搬迁的安置模式,可采用廉租房、购买商品房、经济适用房等模式,科学合理地选取安置房,体现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中“以人为本”的理念[5]。

除此之外,结合目前开展的“自强、诚信、感恩”和“人居环境整治”主题实践活动要求,教育和引导安置点贫困群众改变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把法治观念、诚实守信、自力更生、革除陋习等要求融入村规民约,确保安置点建好后管护有序。

结束语

易地扶贫搬迁是国家构建精湛扶贫中的重要一环。在实践中,政府应充分发挥自身导向作用,严格控制住房面积,精确找准搬迁对象,来科学合理的选择安置方式,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灵活性的方案,引入责任考核机制,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顺利进展。

s

参考文献:

[1]曾小溪,汪三贵.易地扶贫搬迁情况分析与思考[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9(02):60-66+91.

[2]潘朝选.着力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N].贵阳日报,2019-04-29(007).

[3]胡碧玉,马晓璐,李海燕.关于易地搬迁扶贫问题的调查思考[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1(01):46-50.

[4]王永平.建好“五个体系”决胜易地扶贫搬迁[J].当代贵州,2019(12):12-13.

[5]董国雁.新荣区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沈阳农业大学,2018.

作者简介:

姓名:杨冕,男,汉族,1986年1月,籍贯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学历大学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