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琴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长城镇卫生院甘肃武威733000)
【摘要】目的:分析新型溶血素与传统溶血素在临床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方法:2015年12月—2017年12月选取本院在接受检查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计算机随机抽取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运用传统溶血素,观察组给予患者新型溶血素检查,对比两组患者检查差异。结果:观察组HCT、MCV指标高于对照组,RDW-SD、MCH指标低于对照组,但在比较过程中发现其中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新型溶血素应用到临床检验中效果较为理想,可以作为进行临床检验的重要标准,整体的效果非常理想,并且更加经济环保,值得在临床范围内进行推广普及。
【关键词】新型溶血素;传统溶血素;血常规检验;应用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9-0076-02
临床常规血液检查是进行疾病判断非常重要的方式,可以为疾病的判断提供更加快捷的病情判断依据,并且对疾病进行更加科学化的判断,全面提升病情判断的科学性以及准确性。目前来讲进行血液常规检查传统方式下溶血素的使用对患者自身造成一定的影响,自身存在一些毒素反应,使检查的过程中患者自身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对该方法进行改进,随着新型血液分析仪器的出现,新型的溶血素出现并逐渐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新型溶血素与传统溶血素最大的差异在于使用无氰血容素,其无毒性以及环保性在临床上得到较为全面的普及,得到工作人员的认可,对传统的血容素造成较大的冲击[1]。因此需要对两种不同的溶血素各种工作方法等进行更加全面的判断以及分析,掌握更加科学的检验方法对不同的溶血素进行分析以及判断,使得整体的溶血素在使用方面的效果更加符合病情检查的需要[2]。本文对新型溶血素与传统溶血素在临床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5年12月—2017年12月选取本院在接受检查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计算机随机抽取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32~84岁,平均年龄为(62.59±5.69)岁;观察组年龄33~83岁,男31例,女29例,平均年龄为(62.89±5.74)岁。两组患者均进行血液各项检查,排除其他类型疾病,并签署实验同意书。对两组患者各指标进行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静脉血抽取的方式,于空腹状态下抽取10ml静脉血,分别放入两支常规容器中,一直容器放置剂量二维5ml,使用两种不同的溶血素对其进行试验,对照组采用传统溶血素,观察组使用新型溶血素,通过血液分析仪进行具体操作,在检验过后将检验的质控物通过冷藏环境进行取出,并放置在室温的环境中,温度一般控制在15~30℃之间,取出后放置于正常室温下15min,确定与室温一致后进行转动性混合,时间为20~30min,进行上下行翻动后,确保红细胞全部悬浮于试管上方之后使用血液分析仪对血液样本进行下一步检验[3-6]。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检验结果。血细胞形态指标则通过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细胞体积(MCV)、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RDW-SD)、平均细胞血红蛋白(MCH)进行评价。
.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表示,P检验,P<0.05。
2.结果
观察组HCT、MCV指标高于对照组,RDW-SD、MCH指标低于对照组,但在比较过程中发现其中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
3.讨论
临床检验方法中,血液作为常规方法,对疾病的判断提供参考,可协助临床对疾病进行诊断,并且为疾病的确诊提供依据,使疾病及时得到治疗。临床中对于血液各项指标的判断也是需要通过溶血素作为重要的判断指标,对疾病进行全面整体的分析,为疾病的诊断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使得疾病在诊断的过程中可以得到更加精确的判断,保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避免在血液检查中出现各种偏差,为疾病的判断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尽早对一些疾病进行诊断,降低医疗事故发生的概率,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加全面的依据,使得疾病在整体治疗中更加符合安全的需要[7-8]。传统溶血素在进行检验过程中对患者自身存在一些伤害,并且具有一定的污染性,使得检验的整体结果存在存在不理想的情况,因此需要对检验的方法进行一定的改进,采用更加科学的检验方法,通过新型溶血素的使用,降低在使用中对患者的伤害,防止在检验中出现一些环境污染的情况,进而为疾病的诊断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9-10]。
本研究可以看出,观察组HCT、MCV指标高于对照组,RDW-SD、MCH指标低于对照组,但在比较过程中发现其中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原因分析为:传统溶血素自身含有氰化钾,该成分可以作用于高铁血红蛋白,进而形成较为稳定的含氰化钾,形成稳定性较强的氰化钾血红蛋白,在进行检测后可以获得较为稳定的结果,使得整体的检测更加的稳定,进行血细胞检验中,项目包括红细胞、白细胞以及血小板等异常细胞形态以及数量方面的检验,这些检验中,红细胞在其中的作用最大,是人体内疾病最为敏感的细胞,红细胞主要组成为血红蛋白,通过氰化物进行检查,可以及时的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且及时进行判断,可以尽早的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保证检查整体的稳定性[11-12]。而新型的溶血素虽然不含有氰化物,因此在进行检验的过程中各项指标与传统比较相对水平较高,但是在整体的差异性方面并不明显,两者在检查的过程中都是较为理想的状态,并未出现因为检查结果差异造成的一些误诊的情况,可见新型的溶血素在使用的过程中安全性和整体的准确性都较为理想,也是一种较为理想化的检查方法;在进行血液检查过程中RDW-SD也是反映红细胞变化的重要指标,患者出现症状时HCT、MCV指标显著变化,MCH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平均量,可以及时的反应患者身体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使得身体可以得到更加理想化的管理,并且在检查的过程中对身体的各项变化进行及时的发现,这两种指标在传统的条件下可以得到准确的检查,而新型的溶血素在进行使用的过程中也具有自身的优势,可以进行充分性的检验,在实际使用后可以快速溶解至血细胞中,检测的整体效率较高,并且不含有氰化物,对于环境的整体污染较小,从环保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提升检验的准确性,使得整体的检验更加符合使用的需要,整体的检验结果也是较为理想的,可以满足整体检验的需要,防止在检验中对工作人员在成的伤害,降低废弃物处理的成本,同时降低了药物的检验成本,整体的检验效果也是较为理想的[13-14];新型溶血素的使用,在临床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整体的结果与传统相比较,虽然存在一些差距,但是整体的可靠性也是较强的,但是使用新型溶血素的过程中需要对其中的结果进行必要的校正,保证其整体检验的可靠性,同时在进行检验的过程中需要保证整体流程的规范性以及正规性,检验人员需要做好相应的物质处理工作,防止出现存在危害性的废弃物丢弃的情况,对环境污染等各种问题进行必要的改进,并且在进行检验的过程中避免进行接触,防止混合液的相互作用,做到安全检验,提升整体检验的准确性,防止出现检验中的一些偏差问题;很多氰化物,凡能在加热或与酸作用后或在空气中与组织中释放出氰化氢或氰离子的都具有与氰化氢同样的剧毒作用,氰化物进入机体后分解出具有毒性的氰离子(CN-),氰离子能抑制组织细胞内42种酶的活性,可见该物质对检验者的伤害是较大的,可能出现操作不当造成的一些不适反应,因此需要在检验的过程中对方法进行必要的改进,而新型的溶血素则对这方面进行一定的改进,不再使用氰化物,而是采用更加环保的物质,这样可以降低氰化物对实验操作人员的各种反应,并且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因为不再受到毒性作用的影响,因此在整个的使用中过程掌握更加理想,使得整体的管理更加符合技术发现的需要,保证了实验过程的科学性,虽然在准确性方面存在一些偏差,但是在效果方面也是较为理想的状态,可以通过科学的校正,对整体结果进行分析,维持整体结果的稳定性,使得整体的检验状态较为科学,符合整体检验的需要,为疾病的诊断提供更加理想的效果[15-16]。
综上诉述,新型溶血素应用到临床检验中效果较为理想,可以作为进行临床检验的重要标准,整体的效果非常理想,并且更加经济环保,值得在临床范围内进行推广普及。
【参考文献】
[1]都永芳,杨焱.新型溶血素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3(06):98-99.
[2]张立彬.探讨新型溶血素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02):77.
[3]侯克祥.新型溶血素与传统溶血素在临床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对比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89):266.
[4]徐艳杰.临床血常规检验中新型溶血素与传统溶血素的应用比较观察[J].黑龙江医药,2017,30(04):857-859.
[5]朱晓颖.新型溶血素和传统溶血素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8(14):2646-2647.
[6]彭金兰.新型溶血素与传统溶血素应用于临床血常规检验中的价值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32):98+97.
[7]亓志鹏,亓晓云,谢艳英,等.新型与传统溶血素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对比[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09):10-11.
[8]惠进林.新型溶血素与传统溶血素在临床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比较[J].医疗装备,2017,30(02):41.
[9]李毅坚,王堃成,周念,杜燕娇,杨桂琼.新型溶血素与传统溶血素在临床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研究[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6,18(04):368-370.
[10]郑辉,王伟娟,康丽霞.新型溶血素和传统溶血素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对比[J].中国处方药,2016,14(03):123.
[11]崔耀华.临床检验中应用新型溶血素的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05):94-95.
[12]徐红芳.新型溶血素和传统溶血素在常规检验中的作用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62):141.
[13]王日波.新型溶血素和传统溶血素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24(12):103.
[14]金颖.新型溶血素在临床检验中的价值分析[J].黑龙江医学,2014,38(04):426-427.
[15]韩霜.新型溶血素与传统溶血素在临床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05):172-173.
[16]刘敏.新型溶血素在临床检验中的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1):549-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