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1-11
/ 2

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赵伟

赵伟(西南大学教育学院,重庆400715)

中图分类号:G64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1-0018-01

摘要:师生关系是学生在学校中重要的人际关系,其好坏直接作用于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和学习行为。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体现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方面,但受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教师与学生的个性需求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在剖析高校师生关系现状的基础上要进行反思,寻找影响师生关系的主要因素,进而对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作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师生关系;构建;和谐

中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传统,因此在漫长的教育历史中都极为重视教师的权威作用,前有荀子宣扬的“师云亦云”,后有《学记》中强调的“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乃至汉代“独尊儒术”,主张师为上,学为下,师为主,学为从,师为尊,生为卑。[1]进入信息时代以来,教育环境逐渐开放,学生积极主动地创新、竞争和善于合作的能力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而这种素质和传统的专制冷漠的师生关系产生了极大地冲击,师生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变得日趋紧张。“师生关系对于教育质量、教学效益和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丝毫不亚于空气对人的价值”。[2]

一、高校和谐师生关系建构的必要性

高校创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既是高校自身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赋予学校的一种崇高的责任和义务。所谓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时候是愉快融洽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民主原则的基础上,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的结合起来。”[3]积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它不仅有利于良好的校风、学风的形成,而且有利于大学生人格完善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意义重大。

二、目前高校师生关系不和谐的现状表现

(一)高校师生间交流沟通的缺乏致使双方关系冷漠。

在高校,由于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不会像中小学教师那样跟在学生后面、催促着学生学习,师生接触机会本身少了很多。而高校的扩招导致许多高校实行合并上班,授课时设法顾及每一个学生。而且高校教师在授课之余还面临着极大地科研压力,一旦有时间,高校教师都要忙着论文写作、课题研究,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准,无力去同每一个学生悉心交流,即使交流也仅限于“教”与“学”的某一专业领域,学生和教师除了上课交集不多,增加了交往的难度,师生间距离加大、关系冷漠。

(二)就业压力增大使得高校师生关系功利性突出。

由于高校扩招速度过快,规模过大,导致就业市场供过于求,也给在校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一些高校和教师考虑到学生将来的就业问题,以及学校就业率的统计,往往降低要求,只要在校期间没有严重违反校纪校规,基本上都能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这就相当于双方所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交易关系。大学师生关系已经悄然出现功利化的色彩,学生感到能从某个老师那里得到好处,就努力接近。而个别的教师受了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把交往变成了交易,师生关系被涂上了铜臭。

(三)教师机械的教育方法使师生之间关系逐渐疏远。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我国制度化教育中,教师总是施教者,学生总是受教者。到目前为止,高校师生间的教学活动大多停留在在单向、被动的“你讲我听”阶段,教师的意愿多通过“一言堂”的方式灌输给学生,而非“我——你”对话式的双向交流互动。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些教学活动常成为教师的个人表演。这些不当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使学生失去了听课的乐趣,从而也导致了学生与教师心理上的疏远。

三、高校师生关系不和谐现象的几点思考

(一)大学教育的实用化、功利化为师生不和谐奠定了基础。

大部分的高校将自然科学知识作为“有用课程”,受到高校领导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其课程的大部分教学知识主要来源于世界范围的不断更新的科研和科技成果。此外,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只需要发挥自己强大的记忆力,牢记老师教授的内容,答案只要尽量和标准答案一致就可获得高分。在这种大背景下,师生的共同目标是为了通过考试获得学分,师生交往的内容局限于考试内容。这种带有强烈功利性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必然受到压抑和扭曲。

(二)大学价值教育边缘化使得师生关系不和谐进一步突出。

大学日趋职业化,高校将自身定义为职业训练所,并以培养市场所需要的人才为最高目标。在这种环境下,教育价值将难以展开,因为职业训练基本上是工具理性的思维,目标早已有市场定下,剩下的只是教导学生如何用最有效的手段达到目标。“作为人的精神与人格的相遇被丢弃,作为精神整体的人的自觉的理解和沟通不复存在,师生关系因而失去了‘教育的意义’,只是作为教学的必要条件而存在”,[4]师生关系逐渐走向冰冷。

(三)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给师生关系带来了消极影响。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里新进了一大批的教师,部分教师缺乏敬业精神,不注重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思想观念陈旧,讲课方式古板,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当前大学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不管是评职称还是岗位津贴等级评定,都是把科研放在首位,而教学基本上是形式,其结果是教师上课的积极性不高,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科研之中,无暇考虑学生的要求,更不会去考虑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以及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方式方法,致使师生关系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双方对彼此充满了误解,导致师生之间无法有效地进行沟通和交流。

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

(一)高校应开设面向学生生活世界的德育等相关课程。

高校的德育等相关课程应该注重人文与科学知识的结合,注重学生真实生活世界,多渗透一些知识经济时代所需的具体的道德素质,比如诚信、敬业、谦虚、坦率、自信、团队协作、公平竞争等,这样才会使我们的德育等相关课程具有亲和力。同时,可以改变教学方式,注重和实践的结合,比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到革命圣地进行参观,让学生真正领悟爱国的真谛等方式,让学生更形象更直观的融入进去,并且在这期间和学生进行有效的平和的沟通。

(二)进行教师评价制度改革。

当高校对教师的评价都侧重于科研的时候,教师势必会把绝大部分时间都放在科研上,而忽视了课堂教学,师生关系的沟通往往是针对知识的枯燥的交流,和谐师生关系的必要性被忽视掉。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来引导和推动,同时,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的时间,对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具有更有利的影响。

(三)运用学校资源营造和谐氛围。

高校师生关系高度的时空重叠性,既是师生关系弱化的原因之一,也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资源,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要求加强教师的主导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是加强师生角色定位意识,学校要严格管理教师队伍,让所有的教师都能遵守教育法规,同时严格制定学生行为相关制度。二是开发加强师生交往的活动,拓宽师生交往渠道,体现教师的人格与个性,展示学生的才能和特长,丰富师生生活,增进师生感情。

总之,通过开设德育等相关课程,进行高校教师评价制度改革,营造高校和谐的氛围等途径,延展大学生的民主教育,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更有力的推动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孟宪承.中国古代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99.

[2]瞿葆奎.教育学文集:国际教育展望[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00.

[3]扈中平,陈东升.中国教育两难问题[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11.

[4][巴西]保罗.弗莱雷:顾建新等译.被压迫的教育学:30周年纪念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1.

作者简介:

赵伟,男,汉族,(1987年8月——),山东诸城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院2010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教育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