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孝慧
本案例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求助者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来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增进适应能力,以解决问题并激发个体潜能的一个成功案例。
一、一般资料
小静,女,14岁,初一入学近两个月的新生,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史。经询问求助者和侧面调查,其爷爷奶奶和父母均无人格障碍和其他神经症障碍,家族无精神病史。
二、个案概况
小静在家中是老大,下面还有一个刚上小学的弟弟。父母在她刚上小学时开了一家工厂,因生意繁忙,所以都在厂里吃住,父母对她非常宠爱,什么事都由着她去做,在物质上的任何要求都满足。自从有了弟弟,她就感到父母对弟弟特别宠爱,她感到很失落,因此,常常同爸爸妈妈闹情绪,同时变得任性起来;父母对她的任性无计可施,只要她闹情绪父母就顺着她,并满足她的要求,慢慢地她变得越来越任性,只要稍不如意就耍脾气。在学校同学们也感到与她越来越难相处了,因为不知什么时候就得罪她了。她也很少与其它同学交往,课下只与班里一两个朋友一起玩。进入初中后她仅有的两个好朋友一个在其它学校上学,另一个被分到其它班。在新的班集体她感觉很孤独苦闷,她与班里其它女生几乎没有交往,有同学想与她交往,她的态度都很冷淡,如果她与别人说话,而人家没留意或没有及时回应她,她就很生气,从此再也不理他们,她很讨厌班里的同学,班里的同学同样也不愿理她。虽然班主任老师也找她谈话,并找同学帮助她,让同学们主动与她交朋友,但她却感觉她所在班的老师同学们都不好,她认为她小学同学的班好,因此,她一门心思想调班,并多次自己去找学校领导要求调班,遭到拒绝后又多次逼迫家长来找校领导,在愿望没有得到满足后又不来上学,开始在家不梳洗并拒绝吃饭,以死来要挟家长,家长没办法只好来找校领导。
三、咨询过程
1、咨询分为三个阶段:①、咨询关系建立与诊断评估阶段,第一二次咨询。②、心理帮助阶段,第三四次咨询。③、咨询巩固与结束阶段,第五六次咨询。
第一次咨询:目的:建立良好咨询关系;了解一般资料和个人成长史,收集相关资料,确定造成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确定咨询目标。方法:采用参与性技术,如倾听、具体化、内容反应与情感反应,影响性技术,如面质、解释、指导、情感表达、内容表达和自我审查技术等。
第二次咨询:目的:巩固良好咨询关系,对其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初步分析与诊断。在进行的SCL-90测试中,小静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三个维度的得分都超过正常分值,为中度,敌对和偏执维度的分值达到重度。从CPQ量表结果可见,该生在三个次级人格因素中级别都是中等,可知该生的气质类型属于正常范围。所以,其表现出的敌对、偏执、焦虑、抑郁等行为倾向是后天习得的。
根据以上资料,可以初步做出诊断,小静存在一般性心理问题,需要得到系统的心理支持。
2、确立治疗方案:针对小静的具体情况笔者除对其家长、任课教师和同学做心理沟通外,还动员她参加主题团体心理活动;通过团体心理活动结合参与性与影响性技术以及提问和自我审查技术确定咨询问题,找出她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团体活动成员来自初一不同班,有着共同的对心理热爱的兴趣,活动的原则是“尊重、快乐、互助”,成员在心理教师指导下开展各种心理体验。
3、心理帮助阶段第三四次咨询:创设人际交往情景,在情境中重现、寻找和消除小静的人际交往障碍。将近期开展的团体心理活动主题定为“人际沟通艺术”,分3个阶段对小静进行个案实验研究。第一阶段:成员抽签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初中生人际交往状况调查,写调查报告和个人活动感受日记。第二阶段:小组成员合作编排“人际交往小品”,进行表演赛,同时,重点对小静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进行观察。第三阶段:写个人活动感受日记,交流感悟和自我审查。
活动第一阶段:小组成员共同商讨如何开展“人际交往”调查。在调查活动中小静一直不很积极,但许多同学的处世方式让她触动很大,在日记中她开始反思。
活动第二阶段:要求每位小组成员,分别根据个人理想设计人际交往活动方案,大家通过分析讨论选取优秀方案,然后集体加以丰富后作为小品表演的材料。在小组成员分析讨论各个方案时,其它成员从各个角度对小静的方案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而小静听了非常气愤;她认为自己的方案设计的最好,认为同学们故意找她茬,并和其中一个同学争吵起来,而且从此不再理小组的同学们,她不仅不参与优秀方案的集体丰富创作,还要求调到其他小组去,小组其它成员也感到很难与她合作,纷纷要求将她调离本组。
小静以自我为中心的偏执性格缺陷,在活动中得到体现,她的人际交往障碍明显表现为人格的不健全。如果将她调到其它小组去显然是对她这种偏执性格的纵容和认同。因此,笔者决定运用“空椅子”技术使她角色换位,体验其它组员的心理感受。在角色换位中她宣泄了自己的一些不良情绪也逐渐认识到了自己过去的一些错误认知;在以后的“空椅子”技术治疗中她也整理了自己与家长的互动模式,又进一步认识到了自己
存在的心理缺陷,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她懂得了“要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首先要尊重别人和信任别人”。
在进行认知与行为治疗的同时,笔者鼓励小静积极主动交友,注意“心理相容”,宽容朋友的缺点和不足之处。对自己的缺点也要充分认识并努力改正。为了她能更好的与别人“心理相容”,笔者还特意设置了“故意找茬”活动。在以后的“故意找茬”活动中,面对小组某些成员的故意找茬,及对她不友好的表现,刚开始时她的反应还是比较强烈的,在三次练习和引导中,她不断反思自己与别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最后她总结认识到:自己过去过于敏感和偏执,太不容人了,以后应学着用幽默、宽容的态度去面对周围的人。
4、咨询巩固与结束阶段
第五六次咨询:活动的最后阶段:整理人际交往艺术,总结活动中小组成员各自的表现及处理问题的方式。小静在日记中写到:“通过这一段时间的活动我越来越感到自己过去太较真,与别人比起来太古板,不懂幽默、不会宽容,我越来越感到学会‘幽默、宽容、善解人意’太重要了。……现在同学们都说我变了,家长也说我变了,变得善解人意了,我很开心;多谢老师与小组成员对我成长的帮助”。笔者也不失时机的加以引导:只有学会客观地分析事物,经常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问题,树立对别人的信任感,才能从“敌对心理”的陷阱中挣脱出来,生活才能感到幸福。
四、咨询效果评估:
1、咨询师评估:从总体上看,运用团体心理活动治疗本例的人际交往障碍的个案研究是行之有效的,本案例对今后运用团体心理活动纠正心理偏差个案,有积极的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
2、周围师生评价:从小静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改变说明,运用团体心理活动创设人际交往情景,让有心理障碍的同学在具体情景中不知不觉暴露人际交往的心理缺陷,并逐渐意识到了自己过去的一些错误认知,进一步认识自己过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存在的偏差,有利于这样同学更快更好更彻底的改变。
3、来访者自评:在团体活动中,我看到了别人也看到了自己,我过去是只想自己的感受没想别人的感受;在心理老师的引导下,我在角色换位和故意找茬活动中不仅宣泄了自己过去的一些不良情绪,也体验了别人的心理感受,并逐渐意识到了自己过去的一些错误认知;也进一步认识到了自己过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存在的偏差;我过去太自卑、太自负,与别人比起来我过去太古板,不懂幽默、不会宽容;我越来越感到学会‘幽默、宽容、善解人意’太重要了。现在同学们都说我变了,家长也说我变了,变得善解人意了,我很开心。
作者单位: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黄山实验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