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辉1张丽辉2
(1辽宁省阜新市第四人民医院123000;2辽宁省阜新市第三人民医院123000)
【中图分类号】R28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3-0383-02
【摘要】文中记述煎药方法、从器具用水、用火、特殊煎法;操作要点;又从服用方法着手、服药用量、服药时间、服药方法;服药时忌口、对中药在煎服方面有一定临床意义。
【关键词】中药煎服方法器具用水用火特殊煎法煎法收药量服方法时间药量方法宜忌忌口
中药汤剂是我国使用最早早最广的一种剂型,公元前400年的,《灵枢经》记述半夏秫米汤的制备法《伤寒论》112方中,汤方91个,清,徐灵胎日:“药物虽精,而煎法失度,药必无效”,实际上中药煎法服之尤为重要,我们必须给予重视。
一、煎药方法
1、器具:煎器与药液质量关系密切,历代对煎器均很重视,梁陶弘景“温汤忌用铁器”明李时珍煎药忌用铜铁器,目前认为从带盖陶瓷、沙锅为好,也可用瓦罐不锈钢、玻璃制品等,勿用铜、铁、铝制品及含油垢的器具。
2、用水:明李时珍“凡服汤药……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用水因地而宜,泉水、蒸馏水、纯净水为好,凡洁净的井水、雨水、雪水、河水、自来水也可以,自来水中一般含有一定量的余氯(大于0.3毫克/升)个别地区含氯量更大,直接用来煎药有一定影响,实践中,将自来水煮沸三分钟放凉,余氯已挥去,凉开水煎药效果好。
煎药前,中药不宜反复淘洗,若不洁可轻淋漂即可,药物长时间接触水易发生质量变化,水可溶解药物中的某些有效成分,一些易沉淀和细碎的药物会随水流失降低药效和造成浪费。
勿用沸水煎药,水温过高时,水还未完全渗透到药物组织内部,水就沸腾了,不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特别是含有淀粉多的药物,如山药、芡实、苁仁更容易使淀粉凝结糊化,有效成分难以溶出。
煎药前先将锅用清水刷洗干净,将药放入锅内,添加清凉的冷水,有些质轻药材,可先搅拌一下,避免其随水浮起,浸泡20-30分钟,使药吸足水分,第一煎加水高于药面3-5厘米左右,第二煎水量酌减高于药面1-2厘米。明李时珍说“剂多水少则药未不出,剂少水多又近耗药力也”
用火:民间一般沿用直火煎煮法,未沸前用大火至沸后改用文火(小炎)保持微沸状态,目前采用的有砂浴炖法,夹层蒸汽煎翥法,远红外线煎煮法,诸法各具特色,煎煎剂质量基本相似。
3、时间:根据药物性质而定,计时从锅内水沸后算起,发汗解表及清热解毒,药需煎10-15分钟,一般药应20-30分钟,滋补药煎30-50分钟。古人有“头煎取性,二煎取喷水”之说,头道时间不宜过长,二煎可适当延长。
4、煎出量:根据病人病情年令酌定。成人总量200-300毫升,儿童量约为成人量的1/2-1/4约50-150毫升。
如遇特殊方法处理的药物,要注意区别,按处方要求。
(1)先煎,先煎此类药,然后再入群药,同煎至规定时间即可①如矿石类、贝壳类、角甲类中药生石膏,生石决明生龙骨,生牡蛎、穿山甲互楞子、自然铜。②某些植物天竹黄、炎麻仁、葳青果、等先煎15-30分钟。③毒性中药生商陆附子、制川乌、制草乌等先煎1-2小时。
(2)后下:在群药将要煎好前10-15分钟再入,如霍香、木香、青蒿、细卒、薄荷、砂仁、白宼仁,钩藤、杏仁、生大黄等芳香易挥发姓药物。
(3)包煎:用干净纱布包裹药物,锅里先放一些药,布包的药放在中层、上面覆盖一些药同煎,如旋复花、枇耙叶,石韦、车前子、浮小麦、海金砂、滑石粉、蚕砂、蒲黄、松花粉等具毛茸,遇水发粘或易使药液糊化,结底的药物。
(4)另煎(单煎)将需要单煎的药物单独煎30分钟取汁,再将煎后的药汁并入群药合煎如人参、西洋参、鹿茸等。
(5)烊化:将药物煎取汁,趁热加入有关药物搅拌熔化后服用如阿胶、龟板胶、鹿角胶、芒硝、玄明粉、蜂蜜等①用煎取的药汁趁热直接倒在药物上使之溶化。②煎化,将需煎化的药物加热溶化后再兑入煎得药汁中。
6、泡药:用开水煎好的药汁冲泡10-15分钟后饮服,如胖大海、番泻叶、藏红花、肉桂等体轻质松药物。
7、榨汁:为保持某些药物的性能,可用水磨法取汁如羚羊角。压榨取汁如鲜生地,生藕、鲜姜、鲜白茅根、韭菜、梨汁。火烤取汁,如竹沥。取汁后兑入滤去药渣的煎汁内,分次服用。
8、冲兑,用煎好的药汁或温开水冲兑,如三七粉、鹿茸粉、珍珠粉、熊胆粉、川贝粉、沉香末、肉桂沫、琥珀末、砂仁末、牛黄、血竭,麝香、紫雪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等不宜煎煮的药物。
二、服用方法
清、徐灵胎日“病之愈不愈……虽方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反而有害。
可见中药能否发挥疗效,除与煎法有关外,与服用方法亦关系密切。
1、取药时间
根据病情和药物的性质而定。急证病人立即服,慢性病及一般性药应定时服,滋补药应饭前服,泻下药、驱虫药空腹服,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宜饭后服,呕吐病人宜少量服,昏迷病人应用鼻饲给药。古人提出“病在上者,先食而后药,病在下者,先药面后食,病在四肢者,宜饥食而在昼,病在骨髓者,宜饱食而在夜”有实际意义。
2、服药药温:
一般性药宜温服,祛寒发散药要趁热服,清热解毒药宜凉服,真热假寒的病证寒热服,真寒假热的病证须热药凉服。
有关资料表明,人的舌味觉与药液的温度有关,当药温在37度时,苦味最明显。高于或低于这一温度则苦味减弱,药温在37度以下,苦味减轻。
3、加服引药
服用祛风除湿活血剂,可用温黄酒少许兑服,服用滋肾壮腰之剂可用盐汤送下,服散寒解表剂,可服姜汁以助药力。
4、服药忌口:
服药时,注意禁忌现服某些食物,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忌口”
服解表药时(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等)禁生令粘腻酸涩食物)收涩作用有碍解表
服理气消胀药时(陈皮、帜实厚朴、大腹皮、山楂、麦芽、神曲等)禁食豆类、红薯这些食物食后在体内会产气引起腹胀。
服止咳平喘药时(杏仁、百部、白前、紫菀、桑白皮等)禁食鱼虾等,食后会出现不良反应。
服温涩止泻药时(乌梅、赤石脂、肉豆蔻等)禁食生冷瓜果(香瓜、西瓜、冷饮)这些食物有滑肠作用。
服滋补药时(人参、党参、黄芪、白术、蛤蚧、当归、熟地、黄精、阿胶等)禁白萝卜、胡萝卜、浓茶。这些食物可分解和降低药效。
5服药注意:
第一次服煎煮药剂,最好为上午,便于观察服药后的情况反映、
服药后,宜静卧片刻。
如遇有异常反应,即刻停药,密切观察停药后的变化,若停药后异常反应缓解或恢复正常,则可推断为药源性反应,不可再服同种药物,并应在医师指导下适应性的服用一些抗组胺过敏药,以鱼引起更大的损伤
中药在煎煮过程中可能发生酸碱中各取代水解、聚合、缩合、氧化、还原变性等诸多反应,中药煎煮是一个极复杂的过程,值得我们去更深层的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梁·陶弘景.《神经本草经集注》北京人卫出版社1956年.
[2]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校点本北京:人卫出版社1975年.
[3]沈保安.《中国常用中草药》第一版,安徽:科技出版社1991年.
[4]范碧婷.《中药药剂学》第一版上海:科技出版社2001年.
[5]高宏《药剂学》第二版,北京:人卫出版社2009年.
[6]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2010版,北京:化工出版社2010年.
[7]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执业药师资格.认证中心《中药学综合知与技能》第一版.北京中国中药出版社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