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透室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与预防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6-16
/ 2

血透室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与预防策略

周丽萍

(贵州省安顺市人民医院血透室贵州安顺561000)

【摘要】目的:探讨血透室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以及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实施血透室护理方法的20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于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未实施血透室护理预防策略的患者100例为对照组,于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实施血透室护理预防策略的100患者为观察组。将两组患者在实施预防措施的前后不安全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中发生跌倒现象的最多,有17例(8.5%),明显高于自行拔针的10例(5%)和院内感染率的发生率12(6%),P<0.05。观察组患者在实施预防措施之后发生不安全因素的几率明显降低。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的预防措施实施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具备显著差异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对血透室护理方法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护理预防,可以很大程度的降低患者发生不安全因素的几率,从而提升患者的安全性,在临床护理中有推广意义。

【关键词】血透室护理;不安全因素;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6-0224-02

随着当前法律制度的逐步完善,医疗纠纷事件的逐步增加,使得护理工作的风险发生率也随之上升。而血透室护理诊疗方法是对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诊疗的有效途径之一,对患者进行血液透析能够有效的诊疗患者的肾功能衰竭问题,有着相对较高的专业性[1]。但是在操作的过程中往往有着一定的复杂性与风险性。血透室的护理诊疗能够对患者的血液透析直接起到相应的影响,因此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也存在着直接的影响[2]。基于此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实施血透室护理方法的200例患者,目的:探讨血透室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以及预防策略。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实施血透室护理方法的20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于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未实施血透室护理预防策略的患者100例为对照组,于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实施血透室护理预防策略的100患者为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的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44例,年龄在26~87岁,平均年龄(48.17±15.86)岁,病程1~7年,平均病程在(3.84±1.98)年;观察组的患者男性患者62例,女性患者38例,年龄在27~79岁,平均年龄在(45.98±16.12)岁,病程在1~7年,平均病程在(3.84±1.98)年。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以及性别等多方面不具备差异性(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在实施血透室护理中未采用防止措施,观察组的患者则在血透室护理中采用了预防措施。预防措施的制定主要由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所实行的。依照患者的不安全因素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比如在血透室护理诊疗中,严格遵守血透室的相关明文规定;对于血透室中的仪器设备要请专人进行管理、维护。在血透室进行血液透析过程中,要按照相关程序控制操作流程,确保血透工作正常开展。除此之外,还要提高护士的整体护理水平,可以采用每个月进行以此培训考核。对血透室护理中不去安全因素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还要对护士的整体服务水平以及工作责任心进行培养。每月对治疗室以及血透室的环境以及反渗水的进出口进行密切检查,防止出现感染事件。严格执行血透室的安全护理保证制度,有效降低血透室的安全隐患情况的发生。增进医患之间的交流,对患者及时的进行心理辅导,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避免产生纠纷的情况,以此来提升患者在诊疗中的依从性。

1.3观察指标

将两组在血透室护理中的预防措施采取与否,护理前后的不安全因素发生具体状况进行观察对比。

1.4统计学方法

通过使用SPSS18.0软件对本次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表示,使用χ2进行检验,以P<0.05具有显著差异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不安全因素发生率相较

在对两组患者进行血透室护理之后,观察组患者采用防治措施的不安全因素发生率达为3%,对照组产生不安全因素的发生率(36%)明显高于观察组。两组之间对比具备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所示)。

表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不安全因素发生情况相较(n,%)

3.讨论

血透室护理是对患者进行血液透析之后的诊疗护理工作,是一个相对较为特殊的场所,进行血液透析时所使用的大多数设备都是相对较为精密的[3],在操作过程中难民会存在复杂的操作,因此对于操作仪器设备的医生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准。经过本次研究发现,在血透室的日常护理中较为容易出现的不安全因素主要(1)包括配置不合理,日常维护工作不规范,从而引发的诸多危险情况。(2)血透室的管理机制缺乏一定的科学合理性,不重视对于护理过程中的细节处理,从而导致不安全因素的增多。(3)血透室的护理人员整体护理成效较差,缺乏一定的护理责任心与耐心,并且缺乏相应的安全防范意识,忽视护理中的诸多细节。

因此针对血透室中的诸多不安全因素需要给予预防,护理人员在患者进行血液透析之后,对患者施以耐心的护理,制定相应的不安全因素预防措施,从而保障患者在完成血液透析之后的安全性。比如对血透室配设一定数量的医护人员,定期对血液透析设备进行保养、清理和维护,对人员进行合理性编制,定期的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护理培训,重视对医护人员的护理安全防范意识加强等全面性护理预防。

综上所述,通过对血透室护理方法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预防,可以很大程度的降低患者发生不安全因素的几率,从而提升患者的安全性,在临床护理中有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周霞.血透室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及其预防对策[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5):103-104.

[2]秦雪媛.分析血透室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与预防对策[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8):1497,1500.

[3]杨淑坤,李晓阳,麦海媚等.分析血透室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与预防对策[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2):1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