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机械工业学校(435000)万春芬(高级讲师)
摘要:《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是职业学校机械、机电类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学好该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和技能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教学方法改革入手,探析了在公差教学中如何进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主体作用综合素质创新思维
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机械设备及机电产品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这门课对中职学校而言已不是一门传统的专业基础课程了,而是一门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同时又具有较强实践性的综合课程。按现代认知心理学对知识的分类,《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这门课具备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与策略性知识三者合一的认知知识,同时还需一定的操作技能,是一门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课程。湖北省机械工业学校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运用知识的能力等综合素质为目的,进行教学改革,作了如下尝试,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合理安排授课内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公差配合”的概念多、符号多、叙述性内容多,“测量技术”中有测量原理、测量方法、量具种类、数据处理方法等内容,而课时有限。要使学生具备《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看懂图样并熟悉图样上的多种技术要求、符号、代号、还要懂得常规的检测技术,就必须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精选授课内容,合理安排课时。对于那些能承上启下或牵动全局的内容,要力求概念清楚、重点空出、难点讲透、思路理清,这部分内容占用了总课时的近半数时间。对于一般难度的介绍性知识,可通过具体的例题,穿插讲授相关内容的定义、概念及思路,然后再提出一些延伸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前后相关或相似并可延伸的知识、综合例题及补充实例等内容,大约占总课时的百分这二、三十的时间,这些内容可采用小组讨论、正反辩论、模拟现场等多种形式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开放型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些文字叙述性内容,教师可以只提出启发性和引导性问题,让学生在课余自学,写出归纳小结。
二、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传统的教学中,都是按部就班,每周几节课,分一学期或两学期将教学内容完成,这样做虽然体现了循序渐进教学原则,但往往会出现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现象,有时会出现一些班级理论教学在实践教学之后的现象。为了解决此矛盾,我校采用理论与实验结合、实验与理论互动的教学模式,把《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理论教学集中在一个学期的四至五周完成,然后学生就进行测绘实验,在实验中再进一步加深理解和学习,这样做可以使理论课与实践课有机统一,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理解理论,在理论指导下进行科学实践,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1、理论实验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兴趣的建立,关键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如何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呢?中职学校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很成熟,他们对枯燥的说教理论不感兴趣,但是对可操作的具体事物探究兴趣较强。采用“做、学、教三合一”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从理论到实验再到理论的认知方式,使学生主动学习成为现实。
对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可以先只讲结论,着重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如车床的尾座,学生们都知道,摇动手轮可使尾座在床身导轨上实现纵向移动,那么,手轮与螺杆轴应选用什么样的配合,配合过松过紧对尾座的移动有什么影响。对于这类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方法。课前将学生分成3组,并向每组提出讨论题。第一组找出5种间隙配合的实例,分析基本偏差及间隙量大小对性能的影响,并确定公差等级。第二组找出5种过渡配合的实例,分析基本偏差及间隙量大小对性能的影响,并确定公差等级。第三组找出5种过盈配合的实例,分析基本偏差及间隙量大小对性能的影响,并确定公差等级。学生围绕所提出的讨论题利用实验课可以进行观察并结合教材,查阅图书,还可以借助学校素材库的相关内容,进行讨论分析,寻求答案。上课时组与组之间互相讨论、交流、质疑。这样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物观察与测量,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
例如钢尺、内外卡钳、游标卡尺和螺纹规等如何使用、如何进行正确的读数,如何进行保养与维护都只有在学生亲身操作和实验过才能牢固的掌握这些基本知识。而对于螺纹、键槽、沉头孔、螺孔深度、齿轮等已标准化的结构,通过测量主要尺寸,与查表确定的标准件的规格型号进行比较和检测,使学生避免了机械式的查表学习,同时以能学会如何查表。这样在使学生掌握课程内容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归纳能力。
3、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公差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同时又是一门与测绘操作紧密相关的实践课。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机械制图》、《机械原理》等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课程实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测绘实践,从而加深对理论课程的理解,并且初步形成一定的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其指导作用,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充分发其主体作用。与传统的安排相比较,由于测绘是安排在与知识技能的关系比较密切的课程之后进行,有利于学生主动地、综合地运用这些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测绘中的问题,使测绘教学具有了更强的工程实践的氛围,可激发学生热爱专业、热爱学习的动机。虽然在操作中内容是既定的,而且操作也有一定的步骤、顺序与方法。但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发散性问题,同时学生自己操作,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在进行装配零件的测绘时,我们将学生分成5人一组,测绘一个部件,各组学生围绕测绘零部件的装配结构和各零件的功用进行分析讨论,确定部件与非标准件的表达方案。我们发现这一教学方法很受同学们欢迎。在测绘过程中,同学们团结合作,人人动手,讨论时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得出最佳表达方案,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4、通过实验、实习比较,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中职学生基础差,而课本中有许多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要帮助学生理解这些问题,实验可视为一种有效手段。如在讲同轴度公差时,以轴类零件为例,除了讲解该零件的尺寸标注、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的标注,各种技术要求的表达外,还要告诉学生在车削过程中怎样保证同轴度公差。最后到实习工厂演示如何根据该零件的图纸要求进行成品检验。这样不但将公差配合中的许多概念联系起来,而且将“机械制图”和“公差配合”、“机械基础”、“机制工艺”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促进了知识迁移,在培养本学科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提高了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要组织好实验、实测,提高学生的实际检测能力。让学生掌握常用和通用计量器具的使用方法,如千分尺、游标卡尺、百分表、量规、量块等,用它们来测量常用的零件,要边检测、边调整,对量具的选用及组合、具体的测量方法作解释;然后学会用立式光学比较仪测量轴径的方法,用内径百分表测量孔径的方法等。条件允许还可让学生到生产一线亲身体验,提高操作能力,为专业课学习及今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5、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理论抽象、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如果仅依靠课堂、教材,采取传统的灌输教学模式,是很难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及社会对学生创新能力的需求。因此教师通过开展丰富的主题性、探索性和研究性的学习、实验、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有目的的探究活动中,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方法,发展求异思维,训练归纳思维。
以往的测量实验,多为无需动脑的验证性实验,且实验中的步骤、实验记录格式、数据处理都写得很具体,学生只需按部就班操作就能完成,根本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也无创新的积极性可言。为此,应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探究性、设计性实验。并且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异想天开”、“标新立异”,激发其丰富的想象力,培养思维的多维性、求异性。
三、改变课堂教学评价方法,营造创新思维发展的氛围
在《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理论教学的课堂中,教师要推行民主,放弃权威式的教育和管理。鼓励学生发言、提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对学生独特、新颖的创新思维,教师应及时予以鼓励、引导,并予以精心呵护。对学生提出的“冒失”问题,教师也应心平气和地予以引导。其次,针对职校生层次差距大的特点,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注重因材施教,实施分层考核。在规定达到基本要求的同时,尽量设计出不同层次的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的考核方案,并尽可能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自由表达,自我选择和体会成功的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思维发展的空间和舞台。
参考文献:
[1]顾明远.《素质教育的整体改革与实验》
[2]钟耀光.《机械测量技术》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机械职业教育.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