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邳州市运河镇中心小学王克强
【摘要】数学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生活为数学学习提供了不竭的源泉。要求数学教师呈现教学素材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将教学回归生活,尽快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学习生活,让学生享受数学,快乐学习,达到数学课堂的最优化。
【关键词】课堂;距离;回归生活;应用生活
【中图分类号】G203.12【文章标识码】C【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6-0102-02
一、现实数学课堂中呈现的数学素材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听教师的示范课、研究课和公开课,发现多数教师,有些是在一定的级别已经获奖的老师,在课堂上呈现的数学素材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课后和老师交流讨论时都认为数学教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的很多现象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为数学课堂和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不竭的源泉。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素材的呈现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将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已有旧知基础上尽快掌握新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交流讨论的时候老师有一个共识:数学课堂和学生生活零距离。因为只有数学课堂和学生生活零距离,才能最快的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打造数学课堂的优质和高效,完成数学教学的任务。而实际层面上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和教师课堂上呈现的数学素材多是偏离学生生活实际。
二、数学课堂和学生生活非零距离的成因
修订后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数学课堂是生成的课堂、灵动的课堂,新知识的传授要建构在教师所提供的学生所熟知的数学素材层面上,这样的数学素材应该是学生所熟悉的场景、熟悉的生活…。“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层面上,教师所提供的数学素材和学生生活总有一定距离,其原因是:教师应付职业,依教材而教;急于完成教学任务,不去考虑学生;敬业意识缺失,不主动的探究和熟练的驾驭教材…我们知道。任何版本的数学教材,都凝聚著许多专家的辛勤汗水,但教材所提供的便于新知识所生成的素材并非适宜于每个学生“放之四海而皆准”。这就要求教师对数学素材进行剪裁,要为学生所熟悉。教师不去主动的熟悉学生生活,掌握学生的认知起点,而是喜欢用成人自己世界的素材去教儿童数学。教师只有提供了学生所熟知的场景、环境,学生才没有陌生感。才能顺利的建构新知识。
三、实现数学课堂和学生生活真正零距离的应对
1、师生共进生活,诱发兴趣。师生互动是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基于师生互动的教与学,学生个体才可能积极的对自己的思考进行建构。互动的基础是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有利于学生思考的学习素材,这样才能诱发学生瞬间产生出浓厚的兴趣。在教学《倍的认识》时,教师在教学中把数学课本提供的花朵换成了圆形的精美的卡通卡片。卡片是学生常用的学具,精美的卡片易于走进学生生活,唤醒学生的兴趣,又便于学生动手操作,也便于合作,更利于学生产生有条理的数学思考。因为学生的接受能力不一样,所处的地区不一样,教材中安排的素材也不一样,“教材中有些安排并不一定适合于所有地区的全部学生。这给教师使用教材留下发挥的空间。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补充教材,让学生学习落在最近发展区”内。
2、熟悉学生生活,引领高效探究。学生知识的获得多数建立在已有的数学经验上,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决定了学生的认知起点,而这个认知起点每天都是变动的,这就要求教师要熟悉学生生活,从自己的成人世界走出来,融入到儿童世界中,和学生互动,建构新知。
在执教《用字母表示数》时:
A老师:出示以下视频:
老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图标表示什么意思吗?
学生答:我知道,是中央电视台的那一个表示厕所
老师继续投影显示:下面未知的数字分别是多少?
1)1315()1921……
2)251917()37……
3)X+8=13
学生逐题回答,老师对学生的答案表扬、激励,最后以X+8=13提示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B老师:出示投影:一组扑克牌(投影)A2345678910JQK教师提示思考:图中视频里的图案你熟悉吗?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老师,是一幅扑克,A就是1,J是11,Q是12,K是13
老师:同学们真聪明,明明是字母,你们把隐藏在它们身上的数字都知道了,真聪明。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
这是二个极普通的数学案例,教师给出了二个不同背景下学生熟知的生活,选取的都是学生常见的生活场景,都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互动。但是A老师视频中WC、CCTV等与字母表示数无关,它只是名称的缩写。B老师选取的一幅扑克直入主题,快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新知蕴意精巧,更节省了教学时空。“不同背景下的教学,由于环境、观念、教师、学生及时空的不同,教学方式的不同,教学的效果也截然不同”。教师只有精心选取学生熟知的和教学目标孕合的教学素材,才能有高效的探究。A、B教师都注意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知识目标为着眼点选择素材,体现了了不同的课堂文化背景。“文化背景和经历会影响他们对新教材的理解,对教学做出的反映和从中得到的收获。”显然,学生从B老师所选的素材中容易理解教材。
3、关注学生即时的学习状态,培养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如果没有创新,就如一潭湖水没有新鲜的活水进行补充,成为一潭死水,只有给它源头活水,这潭湖水才能充满生机。数学教育也是如此。教师在教完了倍的意义,学生知道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后,出示:红花:蓝花:○○○○○○○○○○○○教师问道:同学们想一想,红花可能是几朵呢?
这是一个需要思维跳一下才能思考完美的问题,学生在看完问题思考一会后,教师说,我们可以按照平时的学习小组,讨论讨论这题目。学生建构知识的兴趣十分踊跃,相互补充着答案,红花有2朵3朵也可能有4朵6朵。学生纷纷说出了对应的倍数。当有一个学生说红花可能有12朵时,有的学生说是1倍,有的说是0倍。有了不同的意见。老师让学生圈一圈,想一想。学生圈、划后几乎同时说:“蓝花是红花的1倍。”这样的数学素材易于让学生产生创新的思考,老师让学生在圈圈画画中建立倍的表象,提供反例,让学生在比较思辨中突出倍的意义。倍的概念教学在二年级是个难点,而执教老师“把概念的精致提供到了可操作的层面,使精致落到实处”。学生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养成了善于观察,勤于动手,勤于思考的习惯,数学课堂才能高效。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即时的学习状态,拓展学习资源,学生才能不断地丰富知识。
四、让数学学习回归生活实际
1、享受生活,正视责任。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怎样的生活。”教育和生活是相通的。在我们的数学课中有很多问题涉及到环境问题、食品问题、生命问题,结合这些内容我们可以让学生关注更多的生活问题,从小树立起环保意识,让学生真正感悟到生命的要意。
2、学习应用,回归生活。数学学习的内容来源于生活,但最终是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做到学用结合。在《认识百分数》这一单元,教材选择了丰富的统计素材呈现例题习题,在教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算出他们的普及率》后,老师投影显示:怎么样算出我们班级的近视率?(裸眼视力5.0以下就是近视)学生说我们可以算出我们小组的近视率。我们小组是8人。有3人是近视。近视率是37.5℅.我们班级的近视率应该是40℅左右。
老师引导怎样去计算全班的近视率?怎么样去计算全校的近视率?计算出近视率以后你有什么想法?教师出示:江苏省小学生近视率是40.2℅,你有什么想法?这样的数学素材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从心理层面上乐于计算,在计算的过程中让他们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了严肃的思考。
数学课堂与学生与生活是多向的,当数学与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数学对儿童来说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数学课堂才是高效的。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我们只有让教学内容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去热爱数学,自主的去建构数学知识,达到数学课堂的高效。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版第2页
2、谢惠英,《顺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处理教材》,《教学研究与评论》2010年第10期
3、丁宜林,《教育必须走向开放、宽容、灵动》,《江苏教育》2012年第11期
4、美.荷烈治等,《教学策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23页
5、张冬梅,《倍的认识》教学设计和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