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原则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6-16
/ 2

浅谈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原则

陈浪

贵州省正安县第六中学陈浪

【摘要】教学原则是教师有效地进行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灌输和疏导相统一的原则,知、信、行相统一的原则等。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原则高

【中图分类号】G373.56【文章标识码】D【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6-0039-01

教学原则是依据教学规律、党的教育方针和学科特点而制定的,既指导教师的教,又指导学生的学,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组织形式的安排以及各个具体章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都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原则;对每节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对不同教学对象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更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原则。

一、注重引发学生动机的原则

注重学生的动机和兴趣是政治课探究性教学习标和内容选择的重要依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和兴趣是人行为的两大内在动力。苏联教育家杜波留波夫说:“当人们乐意学习的时候,就比强迫学习轻松的多,有效的多。”“没有任何兴趣的学习和一味强制的学习,会扼杀学生的好学精神,更会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学习过程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好坏,首先取决于这一主体是否有学习的愿望和动力,是否有发自内心的对学习的渴望与追求。明确的学习目的,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构成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推动学生克服学习上的一个又一个困难,实现学习目标。如果政治教师忽视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和调动,思想政治课教学必将失去吸引力,就会失去来自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二、课堂与生活相联系的原则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和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它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目标,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这一原则有别于其他学科。所以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老师能够联系一些实际问题来传授知识,进行教学,就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因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然后在这一基础上析事论理、事理交融,使学生去积极探索,掌握理论知识、提高思想觉悟。在这一方面,我在前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曾经作过努力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比如,我在上序言课时,首先对学生告诉学好政治课有助于“升官发财”。此话听起来象是剥削阶级的腐化的人生观,其实不然。这里有一个观念更新的问题,我们所说的“官”,不是赃官、贪官,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和国家的优秀干部;我们所说的“财”,也不是黑财、歪财等非法不义之财,而是能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更多的财富。

三、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思想政治课是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大量的知识要学生自己去学习,大量的社会现象,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都要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解决。学习知识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应用、创新。而这就需要突出强调掌握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因此学生要重视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以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转变学习观念,由获取知识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来,使被动的机械的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性学习,实现掌握运用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同步发展;同时,这也是其终身教育的要求,它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及参与未来工作,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所谓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性,指必须坚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修养。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就是指教师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准确无误地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有目的、有计划、合乎情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进行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灌输和疏导相统一的原则

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坚持正面向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教育,同时又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把正面教育的确定性和坚定性与教育方法的民主性、规律性和灵活性统一起来。成功的灌输必须经过学生的内心转化而实现,是一个“成于内”的过程。而我们所灌输的大多科学理论、观点对学生来说是间接经验,没有真正的实践过,现实中的一些背离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潮和行为以及假、丑、恶的风气,往往引起学生思想认识的混乱,会产生对思想政治课的不信任感、厌倦感,甚至产生相抵触情绪。这时老师若任其不管,就必然使我们前面的灌输失败。所以要真正使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观点,还需要用“疏导”这种方式。所谓“疏导”并不是通常我们理解的“理顺”概念或知识体系。而是一种将外部灌输的正确知识使学生内心接受或转化,并自觉用于指导实践活动。

四、知、信、行相融的原则

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过程是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统一。它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的学习认知过程,又是思想品德的发展过程。其本质是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为先导的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规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要解决“无知”和“有知”、“认知”和“情感”、“认知”和“行为”等三对矛盾;这三对矛盾的依次解决,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呈现“明理”、“笃信”、“力行”等三个阶段性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依据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把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思想信念,进而又外显为品德行为,从而实现知、情、信、意、行等品德要素的相互转化与和谐发展,全面达到思想政治课的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等三项教学任务的要求。这个规律描述了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知、信、行等要素相互转化与和谐发展的基本过程,因而称之为“知信行相互转化与和谐发展规律”。它揭示了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内在的顺序结构,说明了教学过程各基本要素的相互转化关系,从而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指明了改革实验的方向和道路。

【参考文献】

1、沈利新,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愉快教学[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20)

2、沙玲华,浅析德育课上学生兴趣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