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春英1张爱萍2郦惠芳2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常州中医医院麻醉科江苏常州213004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从神经阻滞的0.5%罗哌卡因的合理剂量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诊治的80例上肢手术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入选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从神经阻滞,采用随机数字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50ml0.5%罗哌卡因,实验组采用20ml0.5%罗哌卡因,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实验组尺神经、桡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以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正中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上肢手术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从神经阻滞时采用20ml0.5%罗哌卡因效果理想,镇痛时间长,能降低不良反应风险,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从神经阻滞;罗哌卡因;合理剂量
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从神经阻滞是临床上常见的麻醉方法,该方法具有起效快、阻滞完善、并发症少等优点,已经在临床上上肢手术患者中得到广泛应用。罗哌卡因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线麻醉药物,该药物从大的角度来说是一种长效酰胺类局部麻醉药物,药物和布比卡因相比药物起效快,作用时间长、镇痛作用确切等特点,因此,罗哌卡因已经逐渐取代了布比卡因,而在外周神经阻滞中普遍运用。根据相关实验结果显示[1]:不同剂量的0.5%罗哌卡因能够提高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药物并发症更低。因此,临床上研究不同剂量的0.5%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从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探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从神经阻滞的0.5%罗哌卡因的合理剂量研究。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诊治的80例上肢手术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诊治的80例上肢手术患者资料进行分析,采用随机数字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有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为(18.4~69.9)岁,平均(55.7±3.1)岁,体重(50~90)kg,平均(62.5±2.5)kg;对照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为(20.5~70.7)岁,平均(57.4±2.4)岁,体重(47.5~89.6)kg,平均(65.0±2.4)kg。患者及家属对麻醉方法及护理措施等完全知晓,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性别、年龄等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入选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从神经阻滞,方法如下:患者入手术室后采用多功能监护仪监测患者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等指标[2]。同时,开放患者静脉。手术过程中保持仰卧姿势,头稍偏向手术肢对侧,暴露颈部。医师对患者颈部皮肤进行消毒,采用SonoSiteMICROMAXX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为6-18MHz对肌间沟臂丛神经进行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根超声下表现为多个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并在B超引导下进针,回抽无血后在臂丛神经根前臂和后侧注射麻醉药物,对照组采用50ml0.5%罗哌卡因,实验组采用20ml0.5%罗哌卡因。入选患者麻醉操作均由同一位麻醉医师完成[3]。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其中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存在统计学意义予以LSD法两两比较。P小于0.05提示经比较两组数据间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本次研究中,实验组尺神经、桡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以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正中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各末梢神经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比较(x±s,min)
3.讨论
罗哌卡因是临床上使用较多的一线药物,该药物从大的角度来说属于长效酰胺类局部麻醉药物。目前,临床上对于罗哌卡因在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中研究相对较多,报道也比较多。但是,临床上对于不同麻醉药物的剂量上存在的较大的争议。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和神经刺激仪相比,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神经阻滞能够减少操作时间,提高阻滞成功率,并且麻醉镇痛效果也比较理想,能够减少麻醉药物使用剂量。因此,上肢手术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能够进一步提高操作的准确性,减少操作不当等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本次研究中,实验组尺神经、桡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以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正中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asati等人进行了一次实验,实验中比较了20ml和50ml0.5%罗哌卡因在肌间沟臂丛阻滞的麻醉效果,实验结果显示:20ml0.5%罗哌卡因麻醉效果理想。由此看出:在药物总浓度相同情况下,提高0.55%罗哌卡因药物剂量并不会增加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其原因可能是保持药物浓度而降低麻醉药物的应用能够降低药物的使用浓度,从而能够进一步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药物安全性更高[4]。因此,临床上对于两组患者血浆中罗哌卡因的浓度及其药代动力学等尚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分析。
综上所述,上肢手术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从神经阻滞时采用20ml0.5%罗哌卡因效果理想,镇痛时间长,能降低不良反应风险,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耿武军,刘珺,唐红丽,等.人组织激肽释放酶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3,18(6):610~613.
[2]刘珺,王均炉,胡祥鹏,等.人组织激肽释放酶对周围神经系统损伤后的修复效应[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9,14(12):1351~1355.
[3]莫云长,耿武军,王均炉,等.人组织激肽释放酶对大鼠坐骨神经挤压伤后神经形态学及氧自由基的影响[J].温州医学院学报,2013,43(9):578~581.
[4]傅志海,徐文娟,王小虎,等.不同注射点对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53(6):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