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玲
〔摘要〕本文概述了亲社会行为的涵义、影响因素、培养途径,及我国幼儿德育教育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对幼儿道德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幼儿教育亲社会行为道德教育
幼儿期,是亲社会行为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幼儿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其成年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方面。德育是幼儿社会性发展教育的核心和导向力量,幼儿德育将影响整个德育工程的质量。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习惯,因此,我们必须抓住幼儿养成教育的关键期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幼儿终身受益。
1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和共享等有利于别人和社会的行为。它是指包括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在内的一切对社会有积极作用的行为。从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社会效果看,这两种行为的含义是一样的。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它受到人类社会的肯定和鼓励。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是同他们的道德行为的产生和发展相一致的。亲社会行为发展成为儿童的心理品质的过程,就是儿童道德认识水平提高,道德情感日益丰富,在活动中有效地掌握帮助别人的知识、技能及锻炼意志的过程。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有生物因素、环境因素、认知因素等。儿童亲社会行为可以通过移情、榜样、利用归因原理、表扬、奖励、组织游戏活动等途径培养。
2我国幼儿德育教育的现状
幼儿德育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工作规程》对幼儿园的品德教育进行了定位,提出了品德教育要注重情感教育并涉及了幼儿社会性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则将社会作为幼儿园教育内容中的一个专门领域,确定具体的目标和内容要求,并指出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人际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共同生活的乐趣,培养乐意与人交往学习分享的情感。随着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幼儿教育事业同样得到全面发展,特别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颁布以来,幼儿德育教育工作进一步得到广大幼教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但是,长期以来幼儿园德育教育中也存在把德育当作道德知识的传授的错误观点和误区,幼儿一旦把道德理论、规范、准则作为知识掌握,获得是外在于人的“关于道德的观念”,而不是内在于人的道德行为和情感,其结果是幼儿有道德之知,而无道德之行,表现为“知其善而不为,为其恶而不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独生子女所处的家庭环境看,幼儿从小所接受的道德熏陶和教育不容乐观,孩子总是处在众星捧月的地位;二是家长存在重智轻德的教育现象,使孩子从小便养成了“以我为中心,任性、骄蛮、无理”等不良意识和行为;三是存在重说教轻实践教育现象,使得孩子分不清是非对错,所为言传不如身教,教育者的言行不一使德育过程中达不到知、情、行的统一;四是存在重传递轻体验教育的现象,使更多的孩子从小养成了懒惰、无理、无情感、没有同情心的性格,教育缺乏积极的道德情感的培养;五是出现重显性轻隐性教育现象,忽视了发挥环境陶冶、学科渗透、社会实践等多渠道的德育功能,使孩子的思维不够灵活,缺乏比较丰富的想象力。
3对幼儿道德教育的启示
通过以上阐述和分析,得到如下启示:
3.1热爱与尊重幼儿。爱幼儿是向幼儿进行德育的前提,幼儿对成人的信赖和热爱,是他们接受教育的重要条件。通过了解、关心、体贴幼儿,让他感受到爱,并传递爱。这种建立在深刻理解和尊重基础上的爱的教育,将对幼儿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为一生的人格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热爱孩子并尊重孩子,是幼儿教师最基本的道德素养。笔者从事幼教工作多年,深深体会到,一个幼儿教师只有热爱幼儿,才会依法执教,无微不至地关心幼儿的健康成长;才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竭尽全力地去教育孩子;才会自觉自愿地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更好地做到为人师表。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主导力量和决定因素。要办好幼儿教育,就要与时俱进,稳步推进素质教育和相关幼儿课程的改革,必须坚定不移地建设和造就一支师德优、业务精、作风正、能够让人民群众满意的高素质幼儿教师队伍。
3.2直观、形象的实施德育。幼儿时期,由于其具有思维具体形象,生活经验少、理解能力弱、道德情感不稳定、可塑性大等心理等特点。对幼儿德育必须直观、形象、具体,才容易为幼儿所理解和接受。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遵从德育的规律,可以由近到远,由具体到抽象,直观、形象、切忌空谈,切忌说教,同时注意个别差异。
3.3重视指导幼儿行为。幼儿的道德认知、道德意志等发展水平较低,因此,幼儿的德育必须从情感入手,重点放在道德行为的形成上,有目的的改变幼儿的行为引导其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具体可用强化、巩固幼儿正确的行为,预先估计到幼儿行为的发生而提前干预,转移幼儿的注意力引导幼儿行为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让幼儿理解行为的后果等技巧。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老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幼儿树立榜样,这样日积月累,循序渐进,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在专门的德育活动中让幼儿通过游戏活动,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实践一定的社会行为,体验一定的社会情感,来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
总之,在实施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理念,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注重幼儿的主体性、差异性与道德意义的自我建构,从幼儿能接触到的、易于理解的具体事物入手,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家、园、社会一起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加深道德情感的体验,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程贇.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干预研究.2005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2林泳海.幼儿教育心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徐刚等.幼儿教育研究导论[M]兰州.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
4刘云艳.中国0~6岁儿童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进展.学前教育研究,2009
5吴厚等.自爱———道德的源头兼论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