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玲河北泊头职业学院062150
摘要:中职学校的数量及办学规模在不断扩大,但其英语教学质量普遍下滑。文章探讨了当前中职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提高中职英语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存在问题建议
幼儿学前教育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受重视。而且随着中国与世界的接轨,社会和幼儿家长也对孩子的学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能够进行英语启蒙,双语教学的概念也被提得越来越响亮。但这些要求的满足必须依靠合格的师资。目前大多数幼儿双语教学的师资要么是英语能力较好的幼儿教师,要么是英语专业毕业的学生担任双语教学的老师。这两者都不是合格的双语教学老师,除非他们拥有较好的语音面貌和幼儿英语教学能力。所以为学前教育培养师资的院校必须培养出能够胜任双语教学的学前教育师资。而当前院校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英语教育能力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和有效地培养。虽然多数学前教育专业会开设专业英语课程,但是由于没有合适的教材、英语课程目标的设置问题以及师资和学生自身的问题等方面的原因,多数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英语课程并没有得到有效地实施。
一、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英语教师的自身素质条件。高职高专院校的英语教师往往很少接触基层的学前教育和教学,存在与具体幼儿教学实践相脱离,缺乏幼儿阶段英语教学的实际教学经验的现象,尤其是年轻教师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根本就没有幼儿英语教学经验和体会。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很难有针对性地设计自己的教学,在培养学生英语技能方面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使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大打折扣。
2.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特点。英语基础水平较差,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强,恐怕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普遍特点。以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为例,生源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中职学生通过参加高职升学考试入学,另一种是普通高中毕业生通过参加高考入学。这部分学生由于基础较差,对英语缺乏兴趣,积极主动性不强。
3.教材与实际的差距。各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英语配套教材不统一,不同版本的教材在词汇量、配套练习、阅读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且质量良莠不齐。还有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有些教材的编写体系、内容、结构等与学前专业学生的实际水平不符,难度往往较大,让学生望而却步,而且与学前教育的专业特色关联不大,不能体现实用性。例如,有的学校采用五年一贯制的师范英语教材(这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师范类教材),有的学校使用《大学英语》精读教材,等等。
4.教学目标设立不合理。有些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往往只强调专业知识,其实,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更为重要的应该是专业技能和授课技能的培养与发展,也就是说,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掌握英语专业知识,还要让学生在将知识内化的基础上,条理清晰地讲解和表达出来,从而为今后的幼儿园教学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1.英语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英语教师要认真、全面、系统地钻研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儿童教育学、学前卫生学、学前儿童教育科学研究等学前教育理论,并灵活运用,以此指导英语教学;同时,要走出自己的课堂,走进幼儿园,走进学前教育的基层教学实践活动,虚心向一线幼儿英语教师请教,研究幼儿英语教学法,将前沿信息同自己的英语教学内容整合,从而目标明确地指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和实践,为他们今后的就业做好准备。
2.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实施分层教学,以此来解决学生英语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灵活驾驭和处理教材,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巩固;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发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增加信息量,以一专多能为目标,发展自身的综合能力,为成为复合型人才做好充分准备。
3.加大与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学习。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潜心研究和筛选,选定符合本校学生特点的配套英语教材;作为英语教师,还要根据实际的需要,适时适度地为学生增加相关的教学内容,而不是局限于书本,死扣教材。
4.学校要对本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做科学的整体规划,加强对英语课程的重视。合理地安排英语学时,支持和协助英语教师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
5.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为学生提供机会,参与教学见习、教学实习等教学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和感受当前学前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工作,发现自身的不足,明确自身与就业岗位要求之间的差距,从而指导自身的英语学习。
学前教育专业旨在培养能够承担学前教育阶段,尤其是幼儿园阶段教学和管理的综合性人才。因此,目前的学前教育专业的英语教学现状是不容忽视的,本专业的英语教学必须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和指挥棒,突出实用性的特点,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从而满足社会对幼儿英语教学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志远高云智儿童英语教学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祝士媛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汪斌幼儿园英语教师培养模式探析.文教论坛,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