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县人民医院437500
【摘要】目的:对于B超在临床上进行异位妊娠破裂诊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和探讨。方法:以本院近期收治的以为妊娠破裂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均采用B超进行诊断,并且对于患者采用B超诊断的结果与患者临床的诊断特征以及诊断率,并且与最终的临床病例诊断结果畸形对比分析,从而对于B超诊断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对于患者进行临床诊断之后,B超异位妊娠的诊断符合率为95.8%。结论:采用B超进行以为妊娠破裂的诊断具有较好的临床诊断效果,B超诊断的效果与最终的病理诊断效果无明显差异,在临床上可以采用B超进行以为妊娠破裂的诊断。
【关键词】异位妊娠;诊断;B超;临床
异位妊娠,俗称为“宫外孕”,指的是受精卵在子宫颈以外的部位进行着床并且发育而产生的异常妊娠,最为常见的异位妊娠为输卵管妊娠。异位妊娠对于患者的身体会造成严重的损害,并且会导致多种症状的产生,甚至可能危及生命。而且由于异位妊娠本身的特殊性,一旦不能及时的对于患者进行有效的处理最终可能会对于患者造成极大的伤害。另外还会对于胎儿的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最终产生极为严重的后果。因此,对于异位妊娠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对于提升患者的生命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怎样更好的进行以为妊娠的诊断,是保证患者能够及时得到救治的根本,因此具有良好的诊断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本院在进行异位妊娠诊断的过程当中采用B超诊断的额方式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如下。
1.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本次临床研究所选取的对象为2015年1月~2016年9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异位妊娠破裂患者48例。患者入院后表现均为明显的下腹部胀痛、不同程度的下腹部的坠痛以及明显的停经史并且伴有恶心、呕吐等相关症状。素有患者的年龄均为21~38岁,平均(28.7±9.4)岁。所有患者当中有宫外孕史的患者有9例,另外有18例患者有人工流产的历史。所有的患者在发病的过程当中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阴道流血状况。
1.2诊断方式
对于所有的患者采用B超诊断,本次临床研究选用B超机由日本东芝公司生产。腹部探头频率调至5MHz,在进行检查之前要求患者适当饮水,并且憋尿,从而使患者出现膀胱部位的充盈。待患者有尿意之后,让患者采用仰卧位,在患者的耻骨联合纵向、上部以及斜向、横向进行踏查,对于患者的子宫周围的相关附件以及子宫进行常规的扫查并且对于患者的子宫大小、形状、宫内容物、子宫内膜的厚度、盆腔、附件区、子宫分离胎儿的相关信息进行仔细的探查,并且进行仔细的分析。
1.3基本疗效判定
完成研究后,对于两组患者诊断后异位妊娠破裂的相关信息以及对于患者进行B超诊断的相关信息进行比较分析,随后在对于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之后的相关信息与患者的临床诊断信息进行对比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临床所得数据输入SPSS17.0软件来进行统计学处理,并且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B超诊断结果
对于本次研究的48例患者进行B超诊断,所有的患者均被诊断为异位妊娠,通过最终的手术之后,有46例患者与B超诊断的结果相吻合为异位妊娠,另外2例患者为黄体破裂,B超异位妊娠诊断的符合率为95.8%。在所有的46例被诊断为以为人很的患者当中有23例患者为输卵管妊娠破裂,占总数的50%,另有3例患者为子宫角妊娠破裂占总数的6.5%,在临床发病的过程当中有1例患者出现了大规模阴道出血,出血量为1400ml,并且在治疗过程和当中出现了休克的症状,后经治疗后恢复。
2.2B超图像
所有患者的B超图像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子宫内膜变厚、子宫体积增大的现象,但是均未在患者的子宫内发现孕囊。患者的子宫壁周围回声变强、子宫壁变薄,并且在附件区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包块现象,体积上面最大的为15×12mm,体积最大的则为50×28mm。
3.讨论
异位妊娠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对于患者自身以及胎儿均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发生异位妊娠的原因较多,输卵管手术、输卵管炎症、输卵管功能异常、输卵管发育不良、辅助生育、受精卵游走以及子宫肌瘤等生殖系统的疾病,均会造成异位妊娠的情况。B超诊断没有任何伤害,仅是使用探头对于患者的腹部实施扫查即可,患者在整个诊断过程中不会受到任何痛苦以及创伤,而整个诊断的流程也简单易操作,时间较短,在对患者实施临床诊断的过程中并不会让患者感受到不适,也能够缩短诊断流程,对患者的治疗争取时间。
参考文献:
[1]李蒙森,石有振,郑瑜,等.经阴道三维超声联合断层超声显像技术在早期异位妊娠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5,12(2):128-135.
[2]任翠云,李婉.阴道超声结合血清β-hCG、孕酮测定对诊断早期输卵管妊娠的价值[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5,26(2):381-382.
[3]潘升逸,林云,郑曦等.变换体位经阴道超声对宫外孕未破裂型与妊娠黄体囊肿鉴别诊断的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3,29(8):708-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