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宪银李燕(莱芜市人民医院胸外科271100)
【摘要】目的分析贲门癌中微淋巴管密度(LVD)与肿瘤淋巴转移之间的关系,推断新生淋巴管在贲门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在58例贲门癌和22例正常贲门粘膜组织标本中用D2-40单克隆抗体标记淋巴管,计数微淋巴管密度(LVD)。结果正常贲门粘膜微淋巴管密度值与贲门癌中淋巴管密度值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LVD与淋巴结转移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提示癌组织新生淋巴管与贲门癌淋巴转移密切相关。
【关键词】贲门癌淋巴管密度D2-40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Elivision法
【中图分类号】R7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1-0107-02
贲门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位列恶性肿瘤的第四位[1]。贲门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是早期容易发生淋巴转移,通过粘膜下层丰富的淋巴管转移至区域甚至远处淋巴结是贲门癌转移的主要途径之一。目前研究[2]显示,淋巴结转移与否是贲门癌预后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周围淋巴结阳性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比阴性患者显著降低。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淋巴管生成因子的认识和未发现高特异性的淋巴管内皮标记物[3],对贲门癌淋巴转移的机制仍不十分清楚。近年来,随着淋巴管生成因子和高特异性淋巴管内皮标记物的出现,关于贲门癌淋巴转移机制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本研究应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采用D2-40单克隆抗体检测了贲门癌组织中的微小淋巴管密度(lymphaticvesseldensity,LVD),并探讨了其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收集山东省莱芜市人民医院2011年1月至12月手术切除的58例贲门癌组织标本,所有病例术前均未接受化疗和放疗,术后均经HE染色病理确诊。其中男性45例,女性13例;年龄47~77岁,中位年龄66岁;其中腺癌55例,鳞癌3例;有淋巴结转移38例,无淋巴结转移20例;肿瘤侵及浆膜层43例,未侵及浆膜层15例;另收集22例癌旁5CM以上且临床、病理证实无肿瘤细胞侵犯的组织标本作为阴性对照。
1.2方法标本经中性甲醛固定,石蜡包埋,4μm厚连续切片。鼠抗人D2-40单克隆抗体、ElivisionPlus试剂盒购自福建省迈新生物技术工程公司。免疫组化采用Elivision法,实验步骤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抗原修复采用高压高温热修复,DAB显色,中性树胶封固,显微镜下观察。
1.3结果判断D2-40定位于淋巴管内皮细胞,以胞质的棕黄色颗粒样着色为阳性,当D2-40阳性细胞部分或完全围绕癌细胞表示癌组织侵犯淋巴管,即(+),没有着色表明不是淋巴管,即(-),分别测定贲门癌肿瘤组织以及正常贲门组织的LVD。微淋巴管密度(LVD)计算按照Weidner[4]的方法:计数时在放大100倍视野下,随机选择3个新生淋巴管最密集区,再在200倍视野下计数,取其均数,即LVD的数值(均值±标准差)。
1.4统计学处理:实验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χ2检验。
2结果
光镜下见贲门癌组织中D2-40阳性染色新生淋巴管定位于肿瘤间质组织内,管壁薄,管腔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其淋巴管密度为(29.16±10.18),而正常贲门粘膜的D2-40阳性染色很少且散在分布,其计数微淋巴管密度值为(10.96±4.6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贲门癌组织中非淋巴结转移组淋巴管密度为(12.56±3.07),淋巴结转移组淋巴管密度为(36.10±5.3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由此可见贲门癌组织中淋巴管密度与是否有淋巴转移有显著相关性(P<0.01)。
表1LVD与贲门癌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
3讨论
关于肿瘤是否有新生淋巴管及淋巴管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一直存在争论,其主要原因是缺乏特异性淋巴管内皮标记物,导致对肿瘤淋巴管生成的研究明显滞后于血管生成的研究。单克隆抗体D2-40是新近被发现的淋巴管标记物,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40×106的氧连接型唾液酸糖蛋白,经过组织超微结构和其他淋巴管标记物证实,只存在于淋巴管内皮细胞上。此抗体对淋巴内皮具有很强的特异性和敏感性[5]。
相关研究表明:肿瘤组织内新生的淋巴管仅由单层内皮细胞组成,无基底层结构,内皮细胞间的连接较为疏松,紧密连接较少,而且存在许多潜在的空隙,通透增加,并且肿瘤内淋巴管密集,管腔扩张,这有利于癌细胞侵入淋巴管,并最终导致淋巴管转移。癌组织中淋巴管密度越大,癌细胞就有越多的机会侵入毛细淋巴管并由此进入区域淋巴结,从而形成更多的淋巴管转移;Liang等[6]在大肠癌中的研究发现癌组织中淋巴管密度除与淋巴结转移程度有关外,与肿瘤恶性程度、血运转移、复发及预后也有密切关系,因此淋巴管计数与微血管计数一样,是进行恶性肿瘤预后判断的独立预测因子。
在贲门癌切除术中仅靠肉眼判定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往往比较困难,而清扫标本病理检查已有转移;相反,术中触及淋巴结肿大,但术后病理检查为慢性炎症或反应性增生[7],故不能根据淋巴结是否肿大决定淋巴浸润范围。淋巴结有无转移及其转移数目的多少与取材及肿瘤细胞浸润淋巴管的时间相关,仅判断有无转移可使一部分淋巴结已有转移但取材没取到或瘤细胞已侵入淋巴管而未发现淋巴结转移患者被忽视,而没有采取进一步的治疗措施,这样可能会降低这部分患者的生存时间。因此,传统临床病理指标并不能完全反映淋巴结阴性贲门癌复发转移的生物学特征,应根据淋巴结转移规律和与淋巴管浸润的相关临床病理参数合理决定手术范围。
本结果表明,贲门癌组织中淋巴管密度明显高于正常贲门组织中的淋巴管密度。贲门癌中的LVD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LVD越高淋巴结转移率越高。淋巴管数量的多少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贲门癌组织中新生淋巴管生成增加为其淋巴道转移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肿瘤的转移是一个多阶段、多步骤并涉及到多因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肿瘤的转移。本结果显示,此过程可能与微淋巴管形成密切相关。因此,对肿瘤转移的干预除确定合理的手术范围及抑制血管生成外,同时要考虑到抑制淋巴管生成,对于淋巴管高转移性癌,抑制淋巴管生成尤为重要,这可能是将来肿瘤治疗的又一新思路。
参考文献
[1]LiLD,LuFZ,ZhangSW,eta.lAnalysisofcancermortalityanddistributioninchinafromyear1990through1992.Anepidemiologicalstudy[J].ChinJOnco,l1996,18:403-407.
[2]LiuJF,WangQZ,HouJ.SurgicaltreatmentforcanceroftheesophagusandgastriccardiainHebei[J].ChinaBrJSurg,2004,91:90-98.
[3]AchenMG,MannGB,StackerSA.Targetinglymphangiogenesistopreventtumourmetastasis[J].BrJCancer,2006,94(10):1355-1360.
[4]WeidnerN,FolkmanJ,PozzaF,etal.Tumorangiogenesis:anewsignificantandindependentprognosticimdicatorinearly-stagebreastcarcinoma[J].JNatlCancerInst,1992,84(24):1875-1887.
[5]MarcP,Pusztaszeri,WalterSeelentag,etal.ImmunohistochemicalexpressionofendothelialmaekersCD31,CD34,vonWillebrandFactor,andFli-1innormalhumantissues[J].JournalofHisto-chemistryandCytochemistry,2006,54(4):385-395.
[6]LiangP,NakadaI,HongJW,eta.lPrognosticsignificanceofimmunohistochemicallydetectedbloodandlymphaticvesselinvasionincolorectalcarcinoma:itsimpactonprognosis[J].AnnSurgOnco,l2007,14(2):470-477.
[7]杨祖立,汪建平,黄美近,等.大肠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2004,1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