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毒性肝炎临床治疗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慢性病毒性肝炎临床治疗体会

冯海燕

冯海燕(黑龙江省鹤岗市人民医院154101)

【关键词】慢性病毒性肝炎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5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0-0171-01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慢性肝炎肝细胞变性和点、灶性坏死,常发生肝细胞碎屑样坏死和桥状坏死,汇管区炎症细胞浸润,肝小叶及汇管区内胶原及纤维组织增生,肝细胞再生结节形成。病变进一步发展可导致肝硬化。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2012年收治患者60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男40例,女20例;年龄23~62岁;病程6个月~2年。均符合《传染病学》诊断标准[1],有反复肝功能异常,ALT、AST≥100U/L,HBV-DNA≥105拷贝/ml。

1.2临床表现

轻度临床症状、体征轻微或缺如。肝功能仅l项或2项轻度异常。中度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并排除其他原因,且无门脉高压症者。实验室检查血清ALT和(或)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或A/G比值异常,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除前述条件外,凡白蛋白≤32g/L、胆红素大于5倍正常值上限、凝血酶原活动度40%~60%、胆碱酯酶<2500U/L,四项检测中有一项上述程度者即可诊断为重度慢性肝炎。

1.3治疗

1.3.1改善和恢复肝功能非特异性护肝药:维生素类、还原性谷胱甘肽、葡醛内酯等;降酶药:五味子、甘草提取物等;退黄类药物:丹参、茵栀黄、门冬氨酸钾镁、腺苷蛋氨酸、前列腺素E1、右旋糖酐40、苯巴比妥、皮质醇激素等。皮质醇激素慎用,症状较轻,肝内淤胆严重,其他退黄药物无效,无禁忌证时可选用。

1.3.2针对肝炎病毒的治疗药物①干扰素:可用于慢性乙肝、丙肝的抗病毒治疗,包括普通干扰素和长效干扰素两类。主要通过诱导宿主产生细胞因子起作用,在多个环节抑制病毒复制。②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用于慢性乙肝的抗病毒治疗。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等是反转录酶抑制剂,具有较强的抑制HBV复制的作用,可使HBVDNA水平下降或阴转、ALT复常、改善肝组织病变。

1.3.31a-干扰素(IFN-a)可用于慢性乙肝和丙型肝炎的治疗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成人)普通IFN3~5MU/次,推荐5MU,皮下或肌内注射,一周三次,疗程半年至一年。对普通IFN-α治疗后复发的患者,再用普通IFN-α治疗仍可获得疗效,亦可换用其他普通干扰素亚型、PEGIFN-α或核苷(酸)类似物治疗。PEGIFN-α每周1次,皮下注射,疗程1年,剂量应根据患者耐受性等因素决定。效果优于普通干扰素。

IFN-α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只要血液中HCVRNA阳性均应给予IFN-α治疗,联合利巴韦林可提高疗效。普通IFN3~5MU/次,皮下或肌内注射,每周三次,或PEGIFN-α,每周1次,皮下注射,疗程半年至一年。同时服用利巴韦800~1200mg/d。

2结果

轻度慢性肝炎一般预后较好,重度慢性肝炎预后较差,约80%5年内可发展为肝硬化,少数发展为肝癌。中度慢性肝炎在轻度和重度之间。慢性丙型肝炎较慢性乙型肝炎预后稍好。

3讨论

适当休息、合理营养为主,可辅以适当的药物治疗。应防止过劳和精神刺激,避免饮酒和使用有肝损害的药物。应用过多肝炎治疗药物常适得其反。活动期患者应静养休息,稳定期可从事轻工作。慢性肝炎活动期临床表现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3个月以上可恢复原工作,但需定期复查,随访1~2年。饮食宜进食较多蛋白质,但应避免高糖和过高热量膳食,以防诱发糖尿病和脂肪肝。抗病毒治疗的一般适应证:①HBVDNA≥105拷贝/ml(HBeAg阴性者为≥104拷贝/ml);②ALT≥2×ULN;如用干扰素治疗,ALT应≤10×ULN,血总胆红素水平应<2×ULN;③如ALT02×ULN,但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肝炎活动指数(HAD≥4,或≥G2炎症坏死[2]。具有①并有②或③的患者应进行抗病毒治疗;对达不到上述治疗标准者,应监测病情变化,如持续HBVDNA阳性,且ALT异常,也应考虑抗病毒治疗。HBeAg阳性患者HBeAg血清转换用药至少一年以上。HBeAg阴性慢性乙肝患者用药至少两年以上。HBeAg转阴但未出现抗-HBe者,建议继续用药,直至HBeAg血清学转换,经监测2次(每次至少间隔6个月),仍保持不变者可以停药,但停药后需密切监测肝脏生化学和病毒学指标。肝硬化患者需长期用药。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无论在治疗中还是结束治疗都不应该减量给药。

针对肝炎病毒的治疗药物,目的是抑制肝脏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改善肝功能,减轻组织学病变,减少和延缓肝硬化、肝癌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6):324-329.

[2]陈宪锐,周玉霞,玄梅香,等.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动态研究\[J\].中华传染病杂志,1999,17(2):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