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绥化市委党校
摘要:知识产权是驱动创新型经济的引擎,是更核心的国家优势,要完善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必须正视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意识;知识产权行政服务
国际竞争的根本是创新能力的竞争,严峻的现实要求我国必须迎头赶上,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战略转型,抢占知识生产制高点,赢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完胜,为此必需适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潮流,营造创新发展环境,建立起更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体系,提升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
中国仅用30余年时间施行了西方国家数百年建立起来的现代知识产权制度。30多年来,我国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探索出中国特色并行之有效的行政和司法“两条途径并行运作”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深入开展了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有效遏制了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多发势头,为创新发展营造了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保护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还不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执法有待进一步加强和细化
我国知识产权立法上存在较为严重的分散、冲突、缺乏统一性、可操作性差的问题。如专利侵权纠纷经常会引发专利权有效性的争议,在实践中导致专利诉讼经常要二三年才能结案,耗费了专利权人的大量时间和财力,中小企业难以承受。而侵权人往往通过拖延诉讼以继续获得非法收益。因此,要完善侵权诉讼与专利无效宣告的衔接程序,缩短维权周期。随着信息量的增加及高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现代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已从传统的专利、商标、版权扩展到包括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植物品种、商业秘密、生物技术等在内的多元对象。发达国家不断地扩展电子、通讯、网络、生物领域的保护范围,如美国、德国、英国、瑞典等国家都开办了基因专利授予业务。美国甚至将网络营销模式等理念都列入了专利保护范围。原有的知识产权的保护条例已不能涵盖这些范围,出现法律的真空地带。
30多年来,我国的法律实施一直处于矛盾的“夹缝”中:高标准的立法必须更多借助于低水平的实施来缓解知识产权制度的推行成本,因此对违法行为的查处概率和处罚责任都同时低下。专利授权曲线——放量上扬,专利执法曲线几乎是平滑的,商标也呈现出同样的不协调态势。我国对知识产权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严重不足。民事赔偿不适用惩罚性赔偿,国际调查报告指出,中国司法判罚的知识产权损失赔偿额与美国、或与侵权引起的损失程度相比,都是非常低的。处罚太轻意味着违法成本过低,违法行为有利可图,即是对违法行为的激励。如一些专利权人,特别是中小企业在专利维权过程中遇到了取证难、周期长、赔偿低、效果差等难题,专利权难以得到有效保护,挫伤了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因此,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执法力度不断加强。
二公众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相对淡薄,遭遇外贸经营的“滑铁卢”。
公众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我国杂交水稻的早期推广根本就没在意国际知识产权问题,除转让给美国外,还多次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定为解决其他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首选战略措施,从而被无偿推广。形成产权才有市场,所以“市场未入,品牌先行”。中国把大量的杂交水稻新品种卖到了国外,而又没有申请当地国的基因保护,当地国的企业甚至个人就有可能把这些新品种稍加改良,以自己的名义保护起来,成为他们的知识产权,导致‘种中国稻侵外国权’的问题。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5月,外国企业或个人向我国农业部提交的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申请就有444项。仅日本,就在中国提出了9个水稻新品种保护申请。我国超级水稻的国际合作和国际市场拓展遭遇“滑铁卢”。2000年广药就自有商标王老吉与鸿道集团签署了商标许可使用合同,期限为10年。其后将商标租赁时限分别延长至2013年和2020年。其后10多年,加多宝使用各种营销策略,把王老吉精心打造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全国大品牌,年销售额超过160亿元,业绩远超可乐。期间,加多宝的策略多有失误,只顾做他人的品牌,却不知打造自有品牌,结果有功者痛失果实,而无功者却坐享其成。企业竞争到最后就是品牌资产竞争。这就是知识产权的逻辑,知识产权拥有者必胜。这一起国企、民企共同做大做强民族品牌的华彩乐章,最终以一场你死我活的纠纷收场,令人黯然神伤。维持这个品牌当务之急的是,应该当做一个民族品牌去做,不应该为了商业利益去损害它。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两个可乐都可以做大,可以平分秋色的故事值得加多宝和王老吉借鉴。
三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不到位。表现为:第一,低效审批拖死创新产品;归国10余年的程京院士创办的生物技术公司,拥有170余项国内外专利授权,被评为“中国第一家进入世界水平的生物技术公司”,却因为物价审批、医保审核等层层关卡,其团队研发的产品曾被绝缘于市场之外,巨额的研发投入无法换来经济回报,差点闷死在审批机制之下。“一个创新产品的审批效率极其低下。”潜心研发的产品往往在最具竞争力的市场窗口期,被雪藏在繁复的报批文件中——与此同时,许多国外类似产品得以轻松进入、抢占市场,扼杀了“中国创造”的生命线。第二,管理不专业侵蚀创新根骶;新的科技革命不仅是对创新能力的洗礼,也是对施政水平的考验。“许多领域都非常前沿,一些官员“能力恐慌”,因为不懂,不少官员宁可搁置,以免“犯错误”。基础研发在顶层设计的弱势地位,造成新兴产业中,有许多关键原材料、关键零部件不能自给,成为工业革命的一大短板。精密机械工业基础薄弱和创新不足是解放军在升级其最新国产战斗机时面临的主要障碍。中国空军不得不为国产战机购买外国发动机。为此朱德元帅嫡孙、空军指挥学院副院长朱和平少将求助总理希望总理能够在鼓励自主创新上迈出一大步。第三,政策不畅通吓退创新人员;在人才的竞争中,中国使出全力,但困惑在于有进无出,“如果发现没有门没有路,那么想进来的人就会望而却步,已在其中的人也会抽身离开。”人才是创新的要素,信心是留人的关键,而政策是信心的来源。“在生物领域最顶级的杂志中,每期至少有1/3的文章署名有华人。”但当追问这些华人在哪贡献、为谁服务时,答案往往令人失望。据报道,在医药与生命科学行业,全球44%的CEO认为应该在中国加大研发投入或建立研发中心。如果政策依然未能打通出口,恐怕会有更多人才转而去为他人服务。
四缺失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创新文化土壤。我国科技“投入多、产出少”的原因在于中国的科技缺乏文化土壤。欧洲文化具有鼓励自由探索、兴趣驱动研究的精神。美国加州一名18岁高中生发明了一个小型家用核电站,“在鼓励创新的教育体制下,这名学生主动了解世界上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创新地把理论与运用结合起来。而中国的应试教育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使得创新成为一种带有需求和功利目的的行为。澳门资深解放军观察家黄东说:“在一个全民丝毫不重视独立思考的国家,何来自主创新成果呢?直到现在,对内地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无数学生来说,服从仍是压倒一切的重点。”近年来大学生大学期间谈恋爱赚外快,毕业后一窝蜂考公务员。势利、焦虑、迷茫成为他们的标签。《不知身在何方》是一个美国学生对中国留学生的观察,“最常选择的专业是更实用的,”“每天就是学习,没有任何其他想法,没有梦想。”“太关注考试,对创造力和独立思考却不注重。”
知识产权缺乏保护,创造就得不到尊重,运用就失去后盾,管理就没有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仅是营造创新发展良好环境的需要,也是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未来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