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诗歌教学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小学诗歌教学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叶倩

叶倩青岛市黄岛区香江路第三小学山东青岛266555

摘要:诗歌有着优美的语言、鲜明的节奏,其琅琅上口的韵味让孩子们非常喜欢。小学诗歌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它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但目前小学诗歌教学存在教学方法过于陈旧、教师指导方法也过于单一、学生的学习压力不小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学生对诗歌学习的积极性,基于此,我们要找到问题出现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为小学诗歌有效教学的实施打好基础。

关键词:小学诗歌教学;问题;原因

一首好的诗歌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成为他们人生起点的敲门砖。孔子曾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可见,诗歌对小学生成长有着重要作用。小学诗歌的学习丰富了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增加了语言学习的音乐感与节奏性,在简短的文字中让小学生汲取了很多人生智慧,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小学生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诗歌的教学要关注生活,要注重想象力的培养,让真情实感在师生的内心自由流淌。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展开,我国的语文教学有了很大的突破与改观,在诗歌教学方面也有了很多进展,很多教师都意识到小学生诗歌的特殊性,将小学生诗歌教学区别于语文教材中其他文学形式的教学。但是仍然还是有一些问题存在于小学生诗歌教学中,亟待改进。

第一,教学方法老套,过程单调。一说这节课学习一首诗,学生第一反应就是读,读完说说作者思想感情,最后再背下来。这样的固有印象怎么会让学生对学习小学生诗歌产生兴趣呢?我在与其他语文教师的交流中发现:诗歌相较于其他的文学体裁来说,因缺乏故事性,本就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一首小诗,一两节课下来相同的内容读了一遍又一遍,教师不能够灵活调动课内外的教学资源,没有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细致的指导,感情没有起伏变化,对文本的理解趋于表面,挖掘不出文本背后信息,让语文课堂变得索然无味。

第二,教师指导失当,效果不佳。同样的教学内容,有些老师让课堂风生水起,精彩纷呈,而有些老师却让课堂暗淡无光,让学生听的一知半解、茫然失措。老师的指导贯穿于小学生诗歌教学的全过程,无论是朗读、赏析还是创作环节都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和引领。在课堂上,教师没有想方设法的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的思想被束缚,得不到合适的机会去发挥与表现,作品里就很难注入他们的真情实感,就看不到学生的真话、实话、心里话,只剩下假话、空话和套话。

第三,学生压力过大,兴趣不足。一个一年级的小朋友在访谈中告诉我:“我喜欢在学校读诗、背诗,而且喜欢集体读。因为好多人一起读的时候自己可以小声读,读错了或者背不下来也不会被发现。”可见,孩子在压力之下就只想着如何不被注意,如何“蒙混过关”,至于怎么去读,读的好不好便无暇顾及,还会对朗读产生畏惧心理。在小学生诗歌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诗歌学习都会提出背诵与写作的要求,常常重量而不重质。教师以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为自己工作的唯一目标,过于注重知识的获得与学生技能的养成,忽视了学生精神层面的成长与需要,这大大挫伤了学生对小学生诗歌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二,小学诗歌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一,教师专业素养的欠缺。从课堂观察与访谈中我发现:小学生诗歌教学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都源自于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缺乏。教师在工作与教学中必须要具备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基础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需要不断去积累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只有经验,没有理论知识的支撑,教师的任何研究都会显的很单薄,有了理论知识的扩充与积淀,教师的教育教学才会更具科学性与系统性。语文教师自己的知识面狭窄,在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有所欠缺,当然无法将自己的所学与教学融会贯通。小学生可以不用了解那些复杂的理论知识,但是教师要知道,并将其巧妙地糅合进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除了丰厚的文化知识素养外,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师要努力做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他们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载体与支柱,教师职业本身所具有的感召力正源于此。做不到这些,教师自我完善不够,不知道什么是学生真正需要的,不知道自己适合何种教学方法、教学风格,就不能在课堂展现自我魅力。

第二,教师教育观念的狭隘与偏失。教师本人所秉持的教育观念深深地影响着课堂氛围与教学效果,一位优秀的、深受孩子喜爱的教师一定是热衷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的,同时乐于奉献与关爱学生的。如果教师的教育观念狭隘,很容易在课堂上引起教学重心偏离,就语文教学来说:与写作文相比,教师容易忽略诗歌写作的指导;与古典诗歌相比教师就会“怠慢”现代诗歌,而小学生诗歌是小学课程中现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到小学生诗歌教学中,教师偏重对诗歌写作方面的培养,对诗歌品读的重视程度比较低;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比较看重学生创作的结果,却忽视了创作过程与方法指导。教师对其职业认知的片面性和师爱的缺乏也会导致上述问题的出现,教师只是单纯的认为自己的教学目的是传授知识,并没有意识到这也是培养人、塑造人的过程。所以,学生创作的诗歌在他眼里不过是衡量自己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标准。教师个人没有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爱,眼里就不会看到学生的进步,他也不会获得职业幸福感。

第三,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每一个学生都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各自保持着不同的人格特征与兴趣爱好,他们的学习能力与基础也都各不相同。因此,在小学生诗歌的教学中,教师也应当注意并理解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性。在与学生访谈中得知:小学阶段的很多小学生对故事性强的文学作品像童话、寓言等更为感兴趣,而有些学生却喜爱小学生诗歌这样的独特体裁,享受着它的韵律节奏和趣味盎然。遇到一首好诗,有些孩子会情不自禁的读出声来,读的有滋有味,读的深情并茂,但有些孩子却很少去大声朗读,或者很难去读好。诗歌素养的提升是个长期的学习过程,教师要意识到学生发展水平的有限性,不要指望一蹴而就、一招制胜。教师要有耐心,让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创造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抓住学生学习的关键期与最佳期,因材施教。

此外,社会氛围的影响。好的读书氛围的营造仅靠教师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依靠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配合与支持。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的特殊阶段,人的内心变得浮躁不安,早前有报道称中国人的年平均阅读量不敌他国,甚至不到一些国家的十分之一,国民的阅读情况展现了这个国家的整体精神面貌,而中国人的阅读情况着实令人堪忧。然而,当前中国社会应试教育的制度之下,老师教学中多少都会受到考试政策、学生升学压力的影响,比起写诗,会写作文才能在考试时拿高分,怎么写不重要,写出来的东西能应付考试就行。就是这样的功利主义让我们的课堂开始“跛脚”,繁重的学业任务让我们的小学生诗歌教学变得黯然失色。

结语

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它有着特有的独特魅力,在小学诗歌教学中我们要挖掘诗歌的背后韵味,增加小学生对诗歌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最终实现小学生的诗歌学习能力与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肖慧.浅论多媒体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7(A4)

[2]宋洪良.浅谈如何进行古诗教学[J].新课程(小学).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