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霞刘彦龙檀书庭刘跃平(河北省平山县中医院内科河北平山050400)
【中图分类号】R758.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8-0159-02
【摘要】目的观察运用化浊解毒消痤方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开放式试验纳入344例寻常痤疮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72例,治疗组给予化浊解毒消痤方水煎口服,对照组给予维胺酯胶囊口服。均治疗30天,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第一、二、三周末及第30天末进行皮损疗效判定。结果治疗组在第1周末、第2周末、第3周末、第30天末有效率分别为43.02%、70.24%、88.19%、94.41%;对照组分别是14.19%、31.36%、70.13%、90.9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症状体征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组(p<0.05)。结论化浊解毒消痤方治疗寻常痤疮疗效肯定,起效快,不良反应低,优于维胺脂胶囊
【关键词】痤疮化浊解毒消痤方维胺脂胶囊
寻常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青少年。系浊毒郁结头面而成,治疗宜化浊解毒。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对化浊解毒消痤方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与安全性进行了观察,并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随访,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纳入标准
①符合痤疮的诊断标准,依据赵辩《临床皮肤病学》[1];②年龄14-40岁;③治疗前30日未服用过与本病相关的内服药,7日内未外用过与本病相关的药物;④同意接受观察和随访者。
1.2排除标准
①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②合并心、肝、肾、血液病、糖尿病、精神病患者;③过敏体质;④药物性痤疮、职业性痤疮;⑤30天内服用过与本病相关的药物和/或7天内外用过治疗本病的药物。⑥不能坚持服药影响疗效观察者。
1.3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来自2011年3月~2012年3月在我院门诊确诊为寻常性痤疮患者,按随机法分成两组,治疗组172例,对照组172例。治疗组共161例完成治疗期治疗,92例完成维持期治疗;对照组共154例完成治疗期治疗,50例完成维持期治疗。治疗组男42例,女119例,平均年龄23.6岁,病程10天至13年,平均症状体征积分(7.81±2.23)分;对照组男34例,女120例,平均年龄24.5岁,病程7天至11年,平均症状体征积分(8.09±2.45)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症状体征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4治疗方法
治疗期:治疗组给予化浊解毒消痤方,水煎剂200ml,日2次。药物组成:薏苡仁30g,白花蛇舌草30g,蒲公英30g,生石膏15g,赤芍15g,黄芩15g,黄连10g,茵陈15g,牡蛎20g,夏枯草15g,川贝母10g,连服30天。对照组给予维胺酯胶囊口服,每次50mg,每日3次,连服30天。服药期间禁酒,忌食辛辣、生冷、油腻及糖类食品。每日热水洗面至少两次。
维持期:治疗期结束后,获得痊愈和显效的患者,进入维持期治疗。治疗组给予化浊解毒消痤方隔日一剂维持治疗,30天后停药;对照组给予维A酸乳膏,每晚睡前外用一次,30天后停药。
1.5疗效和不良反应观察
2组均30天为1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周末、第2周末、第3周末、第30天末认真填写表格,记录用药的依从性,进行症状体征评分,观察治疗效果。随访3个月,记录不良反应和复发情况。
1.6症状体征评分标准
参考文献[2]评分,①粉刺:0分:无,1分:少于20个,2分:20-50个,3分:多于50个;②丘疹:0分:无,1分:少于10个,2分:10-20个,3分:多于20个;③脓疱:0分:无,1分:少于5个,2分:5-10个,3分:多于10个;④结节囊肿:0分:无,1分:少于5个,2分:3-6个,3分:多于6个;⑤脂溢程度:0分:无,1分:轻微,2分:中度,3分:显著。
1.7疗效判定标准
参考文献[3]判定标准,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为:皮损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临床痊愈:皮损全部消退,仅留有色素沉着及疤痕者;显效:皮损积分减少70%以上;有效:皮损积分减少30%-70%;无效:皮损积分减少30%以下或病情加重者。复发判定标准:新发皮疹超过10个为复发。
1.8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第一周末,治疗组临床痊愈0例,显效0例,有效74例,无效98例,有效率43.02%;对照组临床痊愈0例,显效0例,有效21例,无效148例,有效率14.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第二周末,治疗组临床痊愈0例,显效3例,有效118例,无效50例,有效率70.24%。对照组临床痊愈0例,显效0例,有效53例,无效116例,有效率31.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第三周末,治疗组临床痊愈16例,显效43例,有效83例,无效19例,有效率88.19%。对照组临床痊愈5例,显效27例,有效76例,无效42例,有效率70.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第30天,治疗组临床痊愈26例,显效59例,有效67例,无效9例,有效率94.41%。对照组临床痊愈18例,显效36例,有效86例,无效14例,有效率90.9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从表中可见,治疗组患者在治疗第一周末,平均症状体征积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而对照组,平均症状体征积分在第二周末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在第一周末、第30天症状体征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3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
治疗组86例完成随访,复发3例,复发率3.49%;对照组43例完成随访,复发2例,复发率4.65%。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期,治疗组有5例出现腹泻,1例纳差,对照组有1例出现腹泻,7例出现恶心,53例出现皮肤干燥、瘙痒、脱屑,20例出现眼干、口鼻干燥,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治疗组(P<0.05).维持期,治疗组未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12例出现皮肤干燥、瘙痒、脱屑,2例眼干。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组(P<0.05)。
3.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寻常痤疮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主要由于青春期雄性激素分泌旺盛,皮脂腺分泌过多,皮脂腺增大,毛囊皮脂腺管角化过度,皮脂瘀积在毛囊形成角栓,毛囊口堵塞,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引起局部炎症性反映,形成局部的炎性丘疹、脓疱、结节,西医在治疗上大多针对以下四个环节:一是减轻皮脂分泌;二是防止毛囊口角化,去除角质栓;三是抑制痤疮丙酸杆菌;四是促使炎症吸收,诸如锌制剂、维甲酸类、硫制剂、抗生素等,药物种类较多,但疗效尚不确切,且副作用较多。我们对照组选择维胺脂胶囊就是考虑到了其肯定的治疗作用和较小的副作用。
中医学称痤疮为“肺风粉刺”、“粉刺”、“面疮”,《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汗出见湿,乃生痤疿,膏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3]〈外科正宗〉云:“肺风粉刺酒渣鼻三名同种……总皆血热郁滞不散。”[4]〈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肺风粉刺〉中说:“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再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日久皆成白屑,形如黍米白屑。”综观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总不离乎“湿”、“热”,李佃贵教授根据自己多年临床经验,在前人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浊毒”理论。认为浊毒是指因浊邪而导致人体发病的一种病邪,既是一种致病因素,又是一种病理产物。浊毒证是指以浊毒为病因、病机,从而使机体表现出一组或几组具有浊毒表现的症候。在治疗上,李佃贵教授主张化浊解毒应贯穿始终,并灵活采用通腑泻浊解毒、渗湿利湿解毒、达表透浊解毒、芳香辟浊解毒、清热化浊解毒等法。青春期阳热偏盛,加之喜食辛辣肥甘之品,滋生湿浊,久蕴化为浊毒,上熏于面,郁结头面而成痤疮。治以化浊解毒法,方中薏苡仁甘、淡、微寒,入脾、胃、肺经,具有健脾除湿、排脓等作用,现代药理研究有抗肿瘤、增强免疫、消除痤疮等功效,茵陈味苦,性微寒,主要作用是利湿退黄,解毒疗疮,对痤疮有显著作用。黄连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黄芩苦寒,善清上焦火,蒲公英为疮家圣药,石膏味辛,甘寒,为清阳明胃府实热之圣药。白花蛇舌草其性寒,味苦、甘,归胃、大肠、小肠经,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抗菌消炎、免疫调节等作用,赤芍凉血行瘀,夏枯草、牡蛎软坚散结,川贝母软坚散结。共奏清热解毒化浊散结之功。全方符合病机,药证合拍,故疗效满意。
综上所述,化浊解毒消痤方治疗寻常痤疮疗效明确,具有起效快、疗效好、副作用小的特点。
参考文献
[1]赵辨,张振楷,倪容之,等.临床皮肤病学[M].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35—938.
[2]刘根起,陈树民.痤疮综合分级系统和皮损计数法的一致性评价[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37(7):403—405.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2002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2;29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