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事件”伤害者的心理疏导

/ 1

“针刺事件”伤害者的心理疏导

刘晓明1姜文亭1方立1刘献朝2

刘晓明1姜文亭1方立1刘献朝2

(1.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2.新疆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乌鲁木齐830000)

【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8-0179-01

2009年8月下旬,乌鲁木齐市区发生无辜群众被意外针刺伤害事件以来,我院共接收初复诊受针刺或疑似受针刺伤害人员共计1876例,均为地方群众。针刺事件已对受刺本人和家庭、社会造成恐慌,80%以上受伤人员普遍表现出不同程度恐慌、焦虑、愤怒、抑郁等心理问题,通过我们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收到了良好效果,主要做法是:

1引导被刺者认清针刺事件的背景有助于缓解恐惧心理

接连发生的多起“针刺事件”,是乌鲁木齐“7·5”事件的继续,是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策划制造,并煽动一些不法分子进行的重大恶性犯罪事件。其罪恶用心是制造社会恐慌和对政府的不满情绪,挑起民族对立,制造民族分裂,扰乱社会秩序,破坏当前民族团结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形势。在新闻媒体宣传的前提下,我们不失时机对伤害者及其陪护人员进行针刺阴谋的揭露,为缓解焦虑心理起到了积极作用。

2引导被刺者及其陪护正确认识针刺工具简单、感染病毒可能性很小的科学道理,有助于缓解恐惧心理

据公安部门侦破的针刺案件获知,已发现的针刺用具有注射器及其针头、大头针和牙签,有传闻说,这些针刺用具可能传播病毒。目前,可能通过血液传播的病毒主要有艾滋病病毒、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3种,且必须是皮肤深度刺伤、有明显出血。从国内外研究情况看,在被病毒污染的针头深度刺伤的情况下,人体感染病毒的可能性也仅有0.3%左右。从目前接诊受刺者情况看,皮肤刺伤程度都比较轻微,针眼很小,多为针尖样大小的表皮伤,出血很少,即便有出血者也是少量的,部分是由于对针刺局部的反复挤压引起局部毛细血管破损产生的溢血。从以往情况看,被轻微、表浅针刺而感染病毒的可能性极小,如手术操作过程中被刺破皮肤的医护人员,大头针和牙签刺中人体时首先会被衣物过滤掉大部分污物,加之人体的免疫系统,其传播病毒的概率就更小了。与此同时,致病病毒在一定的环境下才能存活,才具有毒性和致病性。医学专家组分析了针刺病例,观测有明显体征者的针刺部位后也及时排除了烈性病原微生物造成伤害的可能。由此,可消除患烈性传染病的恐惧心理。

3及时向受针刺者及其家属公布专家鉴定结果起到了较好的缓解恐惧心理作用

2009年9月5日送往北京检测的样本,经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分析检测,未发现人工放射性物质、有毒化学品,未检测出炭疽、鼠疫菌、土拉热菌、布氏杆菌、鼻疽菌、类鼻疽菌和肉毒毒素,也未检测出艾滋病病毒。从已公判的两起针刺案件庭审质证、认证的结果来看,罪犯向被害人实施危害的注射器中所装的液体是虚假危险物质。在随访的738人,复(会)诊的1100人中,均未发现针刺部位有明显病损,亦未发现有其他严重并发症者。这些检测结果、认证事实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我们及时向被刺人和陪护者公布,为有效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发挥了积极作用。

4根据个体不同情况,开展有针对性心理疏导

据统计,受针刺伤害人员中,年龄最长者69岁,最小3岁,人均年龄30-48岁。女性占73%,男性占27%。汉族占95%,回族、俄罗斯族、蒙古族、达斡尔族等占5%。受伤部位:双上肢占65%。双下肢占6%。臀部占13%。腰背部占14%。其它部位占2%。受伤地点:人员密集区,如市场、商场、夜市、人行通道、学校、图书馆等场所占38%,公交车内占33%,公交车站占21%,其它场所占8%。90%以上被刺者表述,有过与陌生人近距离接触史,少数被刺瞬间有不同程度疼痛,多数被刺瞬间自身几乎无任何疼痛感。被刺后约20%有自觉头晕乏力,20%无症状。约40%被刺者或疑似针刺部位有轻微疼痛、瘙痒、肢体麻木、酸胀等症状。80%以上被刺者表现为高度恐慌、失眠、愤怒等。在掌握上述资料的前提下,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心理疏导工作,收到了满意效果。

5对因针刺就诊人员逐一登记,视情进行心理干预和电话随访

为掌握了解被针刺人员的院外心理状态,我们对来院就诊人员逐一进行登记造册,定期进行心理状态追踪随访,必要时随同社区医疗工作队深入小区或工作单位进行近距离心理疏导,缓解其不良情绪。随访内容还包括针刺局部的不良反应和全身不适症状和体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