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县人民医院湖南邵阳422100)
摘要:目的探析研究跗骨窦小切口与外侧L型切口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2015年5月-2017年5月间收治的40例采用外侧L型切口治疗的跟骨骨折患者作为A组,选择同时期40例选择使用跗骨窦小切口治疗的跟骨骨折患者作为B组。结果B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97.5%显著高于A组,P<0.05,差异显著。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几率,也提示观察组更低,P<0.05,差异显著。结论对跟骨骨折患者选择使用跗骨窦小切口治疗的效果更为理想,患者康复效果更佳,值得推广。
关键词:跗骨窦小切口;外侧L型切口;跟骨骨折;临床效果
跟骨骨折临床发生几率较高,主要以关节内骨折为主。青年患病率明显高于中老年[1]。因为该骨折类型会对患者的跟距关节造成严重破坏,故较易出现畸形愈合或骨刺,致残率相对较高[2]。近年来随着临床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跟骨骨折的治疗方法也有明显增加,此次研究将以本院2015年5月-2017年5月间收治的80例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实施跗骨窦小切口与外侧L型切口治疗,现将结果做下述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将本院2015年5月-2017年5月间收治的40例采用外侧“L”形切口治疗的跟骨骨折患者作为A组,选择同时期40例选择使用跗骨窦小切口治疗的跟骨骨折患者作为B组。纳入标准:①符合跟骨骨折诊断标准。②符合手术治疗指征。④对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排除标准:①存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史、②存在足部或踝部骨折。③病历资料不完整。A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患者年龄:21-64岁,平均年龄为(46.8±4.9)岁。Sanders分型:13例为Ⅱ型、18例为Ⅲ型、9例为Ⅳ型。B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患者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为(46.8±4.7)岁。Sanders分型:11例为Ⅱ型、16例为Ⅲ型、13例为Ⅳ型。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具有可行性。
1.2方法
术前要对患者做好消肿处理,例如冰敷、抬高患肢、静脉用药等等。待患者消肿后方可为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均采取健侧卧位,选择实施脊麻或神经阻滞麻醉。麻醉起效后A组患者采用外侧L型手切口进行手术治疗,在患者外踝上方约4cm位置纵向向下做手术切口,在外踝下2.5cm与足底皮肤相交约120°弧形折返,到第五跖骨基底表面并直达跟骨外侧。逐层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充分暴露骨折以及跟距、跟骰,进行常规骨折复位处理,恢复Bohler角,确定复位良好后选择合适的钢板进行固定,若固定不牢则需要植入骨条,对于碎裂骨头要使用螺钉进行固定,放置引流管后常规缝合手术切口,术后予以常规抗感染治疗。
B组:麻醉方法同A组相同,采用跗骨窦小切口入路,从腓骨尖切开到跟骨前突,切口长度为5cm左右,切口方向要保持与足底平行。逐层分离皮肤及皮下组织,显露骨折端,将表面血肿清除完成后进行关节骨折复位,确定骨折复位良好后则可使用克氏针进行临时固定,为患者恢复跟骨高度,复位跟骨结节以及载距突骨折块,采用空心螺钉固定,之后进行后关节面复位,并使用空心钉引导针进行临时固定,最后通过手法挤压复位外侧壁膨出并进行固定,确定无误后则可冲洗伤口,关闭手术切口,放置皮片引流,在外踝下放置压力垫并使用敷料进行加压包扎。术后实施常规抗感染处理。
1.3观察指标
①依据美国足踝学会踝与后足功能(AOFAS)评分进行治疗优良率的评价[3],总分≥90分则可判定为优,≥75分为良,≥50分为尚可,<50分则为差。以优+良=总优良率。②并发症发生几率。
1.4统计学处理
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研究中各同类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数据的对比处理,分别进行χ2检验和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讨论
跟骨是足部最大跗骨,一般而言跟骨骨折多为关节内骨折,且青年发生几率更高。跟骨骨折会导致跟距关节遭到破坏,从而引发软组织粘连僵硬,临床具有较高的致残率。手术疗法是治疗该骨折的常用方式,以往临床多选择使用外侧L型切口入路手术,该种术式可有效显露出跟骨外侧面以及距下关节面,手术可操作空间大,有助于避免腓肠神经损伤,骨折线显露清晰,更利于骨折复位,同时进行钢板固定也较为牢靠[4]。但需要注意的是该种手术创伤相对较大,擦汗那个时间牵拉、压迫可能会对跟骨外侧软组织造成损伤,对于部分需要进行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的患者而言,该种手术入路并不适合作为首选方案。另外置入坚硬的钢板也会与距下关节形成撞击,引发疼痛。
跗骨窦小切口是近年来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跟骨骨折入路方法,与传统外侧L型切口相比较,该种手术入路的切口较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且不需要为患者进行植骨处理,术后患者康复速度较快[5]。同时该种疗法也不会对足部外侧皮瓣主要血供造成伤害,不易引发软组织并发症,术中钝性分离软组织也有助避免医源性损伤。暴露效果良好,可在直视下为患者进行关节面复位,有助于提高复位效果,降低远期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但需要注意是该种手术入路对跟骨整体外侧面的显露不足,而且对于内固定材料置入以及固定的要求也相对更高[6]。通过本次研究发现A组患者的临床治疗优良率为97.5%,B组为82.5%,对比显示差异显著。证明跗骨窦小切口与传统外侧L型切口相比所得效果更佳。对比并发症发生几率显示B组更低。证明跗骨窦小切口更利于患者康复。
综上所述,对跟骨骨折患者选择使用跗骨窦小切口治疗的效果更为理想,临床治疗优良率更高,并发症发生几率更低,患者康复效果更佳,故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燕才.跗骨窦小切口与传统外侧L型切口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对比[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7,38(4):53-55.
[2]曹旭栋,丁文鸽.传统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与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比较[J].双足与保健,2017,26(5):3-4.
[3]廖习如,刘忠国,陈家生,等.经跗骨窦小切口和跟骨外侧“L”型切口治疗跟骨骨折效果及并发症比较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36):31-32.
[4]林烨澎,何志明,汪志中,等.跗骨窦小切口与传统外侧L型切口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对比研究[J].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2016,8(3):152-157.
[5]徐浩,蒋元斌,刘耀辉,等.传统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与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比较[J].山东医药,2015,55(1):86-88.
[6]李伟,杨丽娜,刘金标,等.经跗骨窦小切口无头加压螺钉固定与外侧L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疗效分析[J].四川医学,2014,35(11):1389-1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