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维之花在探究中绽放余小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5-15
/ 1

让思维之花在探究中绽放余小根

余小根

余小根浙江开化华埠中学324302

摘要:作为教者需要不断探索,力图找到一种能够真正体现教育目的的教学模式。在不断的实践和总结中,对于高中数学而言,开放式教学能够很好地展现学生的个性,原因在于开放式教学在问题设置、情境创设、思维创新等方面要求狠下功夫,以达到课堂的生动、有趣,从而达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相应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选题引导突破总结

高中的数学课堂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采用小组合作方式,积极思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方面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他们的思维之泉被打开,他们的“潜能”被激发,一种种作图方法被他们好似“信手拈来”。这样本以为要让学生吃力的课,反而学得轻松自如。我想这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心选题,多元思考性

教师在课堂上必须精心选题,才能让学生“发散点”。这样做是让学生的思路可以从一点发散到四面八方,突破思维定势的局限,重新组合已有知识经验,找出许多新的可能的答案。

可通过例题设计发散点问题的铺垫,降低难度,同时提示语尽量靠近题目,进行发散点的引导,其目的是启发学生进行多元化思考。一般说来,每道题多多少少存在一些可发散点,例题不同,“发散点”也就不同。只是不同的“发散点”可挖掘的深浅不同,能够引起思维发散的广度也不同,对于训练的意义和价值自然也就不同。根据学生挖掘的浅度、广度、深度,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探索与发现,能让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多种方法去得到结果。在训练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让学生学会利用图形的本质特征掌握作图的方法。有了较好的可发散点题目,训练学生发散思维也就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就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重视引导,发挥主体性

在教学中,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体现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为此,在具体教学时,我会给予充分的机会让学生表达他们的思想,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和积极探索问题。在形式上则鼓励学生将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结合起来,分工合作,展开集体讨论。

三、突破定势,多角度思维

有鼓励才能提倡,有提倡才会积极地发散,有发散才有创新。老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发散,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若能充分调动学生探索问题的主动性,其主体思维的发散程度往往还能有所突破甚至超越教师。

通过上面椭圆标准方程例题中的分析与解答后,学生学会了方法1与方法2,在老师的引导与鼓励下,学生取得了多角度发散思维的结果。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应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和合作意识,鼓励每一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看法或解决方法,允许学生有错误的看法或方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在老师的引导、鼓励或是师生互动的氛围中积极探索完成。

四、适时总结,处理好“放”与“收”

在数学课堂上,在方法指导和实践训练之后,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自我总结训练的经验。经过多元的引导发散思维、多角度的解法后,学生掌握了数学的技巧,要让学生做个及时的总结,把实践中得出的经验提到理论的高度。学生在实践时要“放”得开,而在总结经验时也要“收”得拢,两者要相辅相成。

开放式的数学课,要挖掘课堂教学的潜在功能,但也不能抹杀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放”是发展能力、掌握知识的手段;同时“收”也不是消极地把学生的思维重新纳入教师既定的思维框架中去,而是带领学生自觉、积极地去回顾、总结。因为总结不仅可以巩固思维成果,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再发现、再创造的机会,提供进行教学探索的广阔空间。学生的数学创造思维就存在和表现在这样的探索思维的活动中,并在这样的思维探索活动之中不断发展提高,达成有效的教学目标。这样,学生的思维之花就在交流探究中再度怒放!

参考文献

[1]邓小荣《高中数学的体验教学法》〔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3,(8)。

[2]黄红《浅谈高中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3,(6)。

[3]胡中双《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7)。

[4]竺仕芳《激发兴趣,走出误区——综合高中数学教学探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4)。

[5]杨培谊于鸿《高中数学解题方法与技巧》〔M〕.北京:北京学院出版社,1993。

[6]《教育中的计算机》.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北京部),1998。

[7]林建详《CAI的理论与实践——迎接21世纪的挑战》.全国CBE学会第六次学术会议论文集,1993,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8]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