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英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漕桥小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备课,不仅需要备知识,还要精心设计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创设学生生疑的情境。
一用不同的方法发现问题
1.矛盾法
即利用内容的前后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来质疑提问。阅读课文时,我们会发现有些文章在内容之间、内容与形式之间、语言之间存在着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现象。
2.故错法
即教师故意说错、做错,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质疑问难。比如:《理想的风筝》的开头是描写春天的景物,老师把第一节给删了,学生马上觉得不可理解,连忙提出了“为什么”,教师的理由是“这部分与刘老师太远了,没什么联系,不妨去掉”,难道苏叔阳会这么没水平吗?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明白,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不仅赞美春天的景色,而且是作者的触景生情,表达了对刘老师深深的思念之情。
3.比较法
即对相似或相近的内容进行同中寻异,从而提出问题。传统教学重在求同,只引导学生遵从同一标准,采取同一途径,达到同一目的,学生所接受的知识是既有的知识,这自然难以发展其问题意识。而比较法重在寻异,学生在理解和思考的基础上,对多种材料加以鉴别、分析,获得可靠的知识,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比如,在学习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同是描写六月的西湖,他们在写法上、立意上有什么不同。
二从不同层次发现问题
对于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水平,许多专家提出了理论和实践的结构与框架,基本上都认同的阅读教学水平层次是:第一级,认知性阅读技能;第二级,理解性阅读技能;第三级,评价性阅读技能;第四级,创造性阅读技能。这四级阅读层次几乎包括了从低级到高级的所有阅读技能,贯穿于阅读的全过程。因此,从阅读的层次发现问题是阅读教学培养问题意识的一个重要策略。
教学过程中面对一篇篇课文,如果学生知道阅读层次的分类,就可以根据各种分类,分别提出认知性问题、理解性问题、评价性问题、创造性问题,最后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阅读与思考,达到教学目标。这种方法给了我们一把钥匙、一条途径,这是提出问题的一个重要基点。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讲解阅读分类,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与阅读层次相关的问题,为学生起示范作用,让他们清楚阅读分类情况,从中模仿,受到启发。比如《老人与海鸥》一文教学时,提问:“在老人的遗像前,海鸥做出了什么举动?”这就是一个认知性问题,从词语、句子入手,题目不难,学生可以从课文中直接找到答案。接着提问:“那些海鸥为什么会这样做?”在这个问题中,把“为什么”落在课文的具体字句,课文里没有现成的答案,是名副其实的“阅读理解性问题”,要学生琢磨课文的深意。解答问题的过程既能促进学生把握人物性格、体会人物情感,又能深化主题,更重要的是,调动了学生形象思维、感情想象等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你会如何评价这些海鸥和这位老人?”这就是一个评价性问题,学生站在评价者的立场进行比较和评判,对文中人物进行了全面分析,学会辩证思维。“亲人离去了,面对他的遗像,海鸥们大声鸣叫,它们会说些什么?”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发挥创造力解决这一问题。这四个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一脉相承,组成了有层次、相呼应的问题网络,向学生提示了思考向度,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三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
好作品都是立体化的。阅读视角的多样化,为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质疑、析疑提供了条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然后介绍多角度分析课文内容的方法,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阅读,教师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文章,这样学生理解得东西就多了,思考的东西也会多起来,自然而然,发现、提出问题的机会也会随之增多。
四多渠道开发文章内容,多途径激疑、质疑
1.指导学生对课文题目进行质疑
文题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抓住文题质疑,能纲举目张,有利于学生提高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的能力。
2.指导学生就文章的主旨性内容设疑
这种问题直接指向阅读目标和要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并且阅读着力点集中在文章的重点、难点上,在阅读中能起到导向作用。因为人们阅读文章时,总是选择某些部分作精细阅读。围绕主旨阅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阅读关注点聚集到涉及文章主旨的段落上来,让学生通过对这些段落的研读,较为准确地把握全文的主旨。
3.指导学生就重点语句、语段的隐含意义提问
阅读文章总是从词语到句子,从句子到段落,阅读时要把文章的词语、句子、段落联系起来,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如果对部分语句、段落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就会影响到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因此,对语句、段落隐含意的质疑、释疑,无疑是阅读的基础。对语句、段落隐含意的理解,一不能离开特定的语境,二不能忽略写作的背景。不可断章取义、望文生义。
4.于无疑处生疑
有些课文文字浅显,内容易懂,许多学生会觉得没什么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无中生有”,让他们在看似明白的地方发现耐人寻味之处。如何在无疑处生疑呢?有经验的教师经常指导学生从谁、什么、为什么、何时、哪里、怎样作为发问题目,对语文学习内容进行质疑。
当然,这些策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的方法不胜枚举,在实际教学中,要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但不论运用何种方法、策略和途径,教师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的作用,就在于引导学生解决疑什么和怎样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