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提问更具实效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7-17
/ 2

让课堂提问更具实效性

王彦

王彦辽宁省大连市第五十二中学

【摘要】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于课堂提问有深刻的理解和切身的体会,对于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实效性,笔者从提问的作用出发,针对提问方式、注意事项等作出了一些分析。

【关键词】课堂提问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0)07-0120-0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所以学生是理所当然的“主人”。但这并不是说,为了迎合新课程改革理念,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就放手,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随心所欲”发展个性,当“主人”。学生应该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在有限的时间里,精心预设,进行有组织、有纪律、高效率的数学学习。可是,怎样组织、引导并参与学生的数学学习呢?本人认为关键还是课堂上的提问。首先我们要明确数学课堂提问的目的,问题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兼顾课堂的具体要求和学生的思考方向。

一有效提问的作用

1.能促进师生交流

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用表述、说理、举例、论证、板演等方式,展示自己的认知,教师可据此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

2.能掌握学习情况

根据学生对问题解决情况的反馈,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认知状态,并给予恰当的指导,同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改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不断调控教学程序。

3.能吸引学生注意力

适当地设置问题,可以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使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集中到某一特定的专题或概念上,产生解决问题的自觉意向,并最终解决问题,达到学习目的。

4.能开拓学生思维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表达,是课堂提问的真正目的。通过多种问题的解答,可有效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分析问题、推理论证等综合能力。

二课堂教学提问的方法

1.开门见山

所谓开门见山的问,就是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这种提问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积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许多教学环节如引入新课、复习巩固及讲解分析之中,常用这种问法。如在数学课中,教师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有哪些?”“弧长计算公式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都属于开门见山的提问。

2.创设情景

创设情景的问是要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整堂课的眼睛。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悬念法就是用疑团、困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式。选用悬念式提问创设问题情境,容易捕抓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急于求知的心理,为整堂课的主动学习埋下伏笔。如在讲有理数乘方时,教师先提问:一张薄纸最多能折几次?学生的答案很多,对不对呢?学完这节课就知道正确答案了。这时学生流露出迫切的求知欲望,使问题产生一种余味无穷的吸引,学生愿学,自然地引入本堂课的学习。

3.穷追不舍

穷追不舍地问是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是整堂课的核心部分。此时采用递进式提问,通过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推进、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拓宽思路,抓住本质。这样不但能挖掘知识信息间的落差,而且能展示教师思维的全过程,给学生一套整体的思维方式,师生之间产生共鸣。而采用逆向思维发散式提问,又能促使学生多重角度思考问题,在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加强思维深广度的训练,培养创造性精神。

4.层次分明

层次分明地问是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把知识方法系统条理化。教师可以把所要复习的内容设计成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去讨论。

善教者必善问,善问是一种艺术,只有“善问”,课堂气氛才会活跃,学生的思维才能被激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结合所教学科和学生进行具体实践,使教师的“问”有助于学生的“学”,真正达到“教学相长”。

三教学中避免出现的问题

第一,“对不对呀?”“是不是?”等等这样过于简单的问题我们经常会听到。不该设问处却设了问,且提问又不具有思考性、启发性,学生无须思考,也无法思考,只能机械地做出应答。这样的提问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表面上看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热闹非常,实际上并无实效。

第二,我在教学分式方程应用题时为了降低例题的难度,把整个问题拆成几个小问题并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这样做表面上使很多学生能够列出方程,解决问题,可实际上却没有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总是教师替学生思考,学生没有深层次的思考空间。

第三,适当地追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可是过多地追问反而容易造成学生对问题的麻木,打击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对老师的依赖以及对自己思维的怀疑。

四教学中要把握好以下“四度”

1.考虑好问题的跨度

设置问题时,既要紧扣教学内容和中心环节,又要注意到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在整章复习时,知识点的跨度可适当加大。提出的问题要有较大的思维量,以教材的重点为中心进行提问。为了增强跨度,对设计的问题可考虑用合并、简化等方法,实行“浓缩”,以提高问题的质量。

2.掌握好问题的难度

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特点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那些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有一定联系的,学生知道一些,但仅凭已有的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也最有启发性,容易促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探索,提出贴近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的联系,便能使学生积极思考,触类旁通。

3.把握好问题的梯度

学习活动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问题的设置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采取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办法,把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小问题,搭好台阶,逐层解决。提问要深浅适度、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紧扣,体现出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和条理性,从而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

4.选择好问题的角度

问题的设置应注意角度转换,使其具有新鲜感。变换角度,进行变式提问,有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攻克问题。同样一个问题,提问平淡而有难度,学生就不可能被吸引,但变换一下提问的角度,将新旧知识进行类比联系,便能使学生积极思考,触类旁通。

教无定法,教要有法,同样,“问”无定法,“问”要有法,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设问,成功的设问可以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影响着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把握数学课堂设问的艺术,是教师展现课堂教学艺术的画龙点睛之笔。我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提高这方面的教学技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