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喜梅(固安县公主府中学河北固安065500)
【摘要】新课程改革中提倡科学探究,重学生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重各种学习能力、兴趣的培养、重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探究性教学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翻开初中物理教材我们发现原来一些以教师教授为主的物理规律、定性内容现在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来求得结果,获取知识,要求学生亲历得出结果前每一步实验步骤。物理是一门紧密结合实验联系实践的科学,自然界各种现象中蕴含着很多科学奥秘等待教师学生去共同采撷。教学实践和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此时正是培养科学的思维习惯,为人处事中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好时机,探究性教学要求学生亲历亲为,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让学生真正知识的获得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锻炼获得知识的能力。若干年后也许很多人已忘记了韦达定理、H2的制取,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但曾经探索这些知识时训练过的思维方法,体验过的成功与失败的情感却变为自身的一部分而保留下来。综上所述探究性教学有很多优点,但对教师来说也提出了更高驾驭课堂能力的要求。教师应该掌握多种学科的基础知识,并在所教的课程里有更深的探索;教师应该有广阔的胸怀,包容理解并正确引导学生探索科学。就我个人而言我感到探究性教学过程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探究活动中师生应共同参与,教师要做适当引导并帮助学生做检验、判断。
例如,在头一个班上《平面镜成像特点》一节中,最初想完全开放,自主探究。即创设情景后,由学生观察、讨论、猜想平面镜的成像特点,然后自行设计方案,小组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最终得出成像特点。但上课时发现效果不好,而且有的学生甚至没有明白教师意图,结果只好改为讲授式,而且没完应下课了,时间已经不够了,在下一个班时,开头也和前面差不多,但适当增加了教师的指导,针对同学们的猜想,分步实验,逐个检验,及时交流,教师也成为研究主体中的一员,效果就好。由于把学习过程还给了学生,没有了教师的绝对权威,学生依据自身的正确性和智力水平自然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认知过程,他们热情极高,从不同角度思考,设计不同的方案,选取不同的实验用具,积极动手实验,再思考交流发言,除了一些通常的做法,如人举左手,镜中的像则举右手外,学生在活动中又找到了几种很有创意的方法。如在检验平面镜成像和物体相对于镜面是否对称时,一学生在拿起蜡烛向镜前移动,发现蜡烛倾斜,镜中像也发生了倾斜,但倾斜的方向与蜡烛正好相反,运用数学中轴对称的知识,便得出物像相对于镜面对称的结论;另一同学发现手中的火柴盒在蜡烛左侧时,火柴盒的像在蜡烛像的右侧,偶然调换一下位置,像也跟着变化,于是也得出了物像对称的结论。这时,学生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体,这个过程,他们对自己的发现感到欣喜。
探究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和初中,师生共同成为课堂的主体,各自能动作用,那一方也不可或缺,否则探究就成了空话。
2.探究活动不追求完美,追求全员参与全过程。
由于器材、环境、知识及操作技能等原因学生的实验结果和结论有时误差较大,教师若以此为契机问题,通过分析、讨论,找出原因,改进实验方法,这对进一步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和综合能力会有益处、切不可轻率指责、否定。同时课前分组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状况,活动过程中及时组织交流,以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见解,从而学生合作以实现活动目标。当然的补救也是必要的。对探究中出现问题的小组或个人,教师应提出再探究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分析失败原因的基础上,改进实验方法,或提出新的课题,正是问题和错误才有改进和创新。例如一次上《研究串联电路特点》一课中,全班分五组,其余四个组归纳出了串联电路电流、电压的特点,但有一个组的数据几乎无规律可寻,这很正常由于连接电路时导线接头处电阻的影响或操作不当引起,但他们没有虚报而是实事求是的汇报结果,这不也正符合我们教育的目的吗?总结原因下次再来。
3.探究活动中应加强多学科知识的联系。
数理化知识其实相互有联系的。例如在进行《平面镜成像》教学时,当引导同学们分析、归纳实验结论后,一位同学突然提出: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属于轴对称的关系。当时这立刻意识到初二数学中已轴对称的知识,如果用数学语言平面镜成像中的四个特点(虚像、等大、等距、垂直)只需“平面镜成像所成虚像和物体相对镜面轴对称”一句话即可。这表明我们教物理的同时也应关注其他科学学科的发展,保持学科之间的联系。在学习物理的同时,尽可能把其他学科知识作为基础和工具,同时也因其应用而深化对其他学科知识的认识,更通过相互渗透的过程开拓学生综合思考,分析的视角。
中学的科学学科数学,物理、化学本来就是有联系的,在高中阶段体现更明显,原子物理中讲能级的跃迁,当然应明白物质的微观结构,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变化,也多有与化学联系的地方……,这就要示广大科学教师尽快提高科学素养,新的课程标准已经把传统自然科学中各学科划归到科学技术课程之中,这也昭示了未来课堂的走向。
4.探究活动应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理念。
发现、创新是人的一种天性,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发展这种天性。教师是人类科学知识,历史文化的传播者,有责任让学生感受文化的魅力,并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激情。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一课中,有一位学生做出了“入射角与反射角之和等于90度”,在实验时发现反射角与入射角总是相等。于是在全班同学里我肯定了他,并希望更多的同学去大胆猜想,并像他一样在实践中检验猜想。又如一位同学在探究浮力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提出“浮力与物体的温度有关。“这又惹来一片嘘声,但敢于猜想这本身这值得肯定,而且当物体的温度变化时,质量一定,其体积必然变化,所受浮力能不变吗?当这位同学把浮力知识同热、密度等已有知识结合起来后,不就有了更高,更全面的视角吗?也许这打乱了预先的设计,但探究中的创新正在于此,学生创新的热情和对物理的兴趣也许此时就被激发了。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设探究性课程是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物理教学中实现态度、价值、过程、能力与方法目标的最好载体。教师上好探究课的标准在于:能否符合学生实际;能否激发学生学物理的兴趣;能否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能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