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问题导学”教学模式
王圣花青岛西海岸新区育才初级中学山东青岛266520
摘要:“问题导学”下的课堂核心就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它关注的是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方法,强调的是结论的过程化,而非结论本身。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自主高效;历史课堂教学
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曾这样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莫过于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和性质。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有这样的说法:如果学生不能筹划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寻找出路,他就学不到什么;即使他能背出一些正确的答案,百分之百正确,他还是学不到什么。所以“不称职的老师强迫学生接受真知,优秀的教师则教学生主动寻求真知。”
“问题导学”下的课堂核心就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它的着力点就是“问题”,树立问题意识,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知识,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其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会学,它关注的是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方法,强调的是结论的过程化,而非结论本身。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作为一名多年在一线教学的初中历史教师,就“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我作了一定的尝试,有以下体会。
一、课前预习,让学生提出问题
历史课在初中阶段属于小科范围,每周每班只有两节课。所以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课前预习。课前,老师要提前布置预习性作业,让学生通过预习提出疑难问题。
这一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带着问题意识进行自学教材内容。关于基础知识,学生通过自学就能明白的,课堂上无须重复讲解的,要求学生在课本上自行圈注并识记。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学生慢慢会总结出历史学习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比如学生在预习“郑和下西洋”这一知识框时,郑和下西洋的背景、起止时间、路线、最远到达区域,影响等问题在预习环节中基本解决。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预习中通读教材,除了自学历史基础知识外,更要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只要学生有疑惑了,说明已经进入有效的思考状态了,“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教育,学生关注的是“是什么?”,是想办法把现成的历史观念背到脑子里去,我们老师扮演了填鸭器的角色。而“问题导学”模式,则强调以问题为把手,引领学生自己学习,去发现,去质疑,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是“源头活水”。正所谓“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二、课堂落实预习,开展问题探究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方法和能力,是自主高效课堂的核心。它体现的是学生学习方式及老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当然并不是说基础知识就可以忽视和偏颇,因为基础知识是学生能力增长的土壤。只有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学生才能透过表面历史现象进行下一步的探究挖掘。
新课标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历史知识,通过课前预习明确后,课堂可拿出少量时间以练习的形式进行检测,既巩固了基本知识,又强化了学生预习效率的意识,避免学生把预习当作一种形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节省时间进行合作探究环节的开展,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合作探究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人文和历史素养。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情感态度价值得以升华。所以探究性问题的设计、呈现方式、引领学生探究的方法过程,最能体现教师的引导水平,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打造高效历史课堂的核心所在。探究性问题设计到方方面面,我就重点从两个方面阐述自己的作法:
(一)从探究问题呈现的方式来看,要宣染历史情景,吊起学生的探究胃口
历史学科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的发展规律是由远及近,而学生的认知规律却是由近及远,这种相悖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研究历史问题的情境和氛围,将历史“复原”,使那些久远的、陌生的历史“复原”,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探究中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引申中迁移问题、发展能力。
创设历史情景的手段有很多,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丰富多彩的图片、历史纪录影片片段、情景音乐、丰富详实的史料、名人名言、历史课本剧……在情景教学中,学生成为一个自由的个体,思维不再被局限于几十平方米的教室,而是飞向了广阔的大千世界。另外,历史课堂中情景的创设除了影像资料应用外,文字、图表类静态史料用的也比较广泛。如在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时,教材用了结论性语言: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那么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存在怎样的矛盾,如果不引领学生主动探究,学生就不会正确认识评价一战。
(二)从探究问题呈现的内容来看,要体现教材的主旨,又要有时代性,同时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学习水平。
对于体现教材主旨知识的把握,是认识历史学科内部联系和基本规律的前提。除此以外,历史学科的特质还决定着承载社会教育的功能。所以探究性问题的设计还要体现其现实性,两者兼顾。既能走进历史,更能让历史走进生活。
如在学习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后,为避免学生将两者混淆,进行了对这两种政策比较异同的探究,并联系现实,谈谈这两种政策的实行对当前中国的经济建设有什么启示?学生经过小组合作讨论,从背景、目的、方式、侧重点、作用等不同的角度进行横向比较,在比较中也找到联系,罗斯福新政将计划经济的手段运用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将市场经济的自由放任手段运用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当中。市场与计划都是手段,那我们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提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注重市场的调节作用,又要注重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学生通过历史现象的分析、比较、探究后,既认识了历史本质,也达到了学史明智的作用,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塑造了高效课堂。
三、最后鼓励学生质疑
宋代教育家朱熹这样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质疑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标志。
“你还有什么疑惑吗?”,这是每节课最后,我都不会缺少的环节。学生课前预习中提出的疑惑可能在课堂中已经解决,但也可能一节课下来后,学生脑海里还有若干个问号。记得在学习“日本的崛起”这一知识框题,有的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惑:“二战时,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为什么战后,美国还要扶植日本?”学生提出这个问题后,我没有急于回答,而是让他回去自学后面“冷战”一课,查阅关于冷战的资料。当我再去关注他提出的这个问题时,学生给我讲得,给全班的学生讲解得头头是道,我想他课后肯定查阅了很多相关材料。关于学生的质疑问题,不一定就是老师大包大揽,也可以放给学生,但老师可提供一些参考性建议,当然面对学生的一些观点,要适当点拨。我想,这时学生已经学会自己学习了,这样的课堂模式就是高效的了,因为它将学生的学习延伸到了课后。
总之,“问题导学”模式的做法还有很多细节。等待我们的是不断的去研究、去实践、最终将“问题导学模式”完美化,从而打造自主高效课堂,培养能够自主学习,终生发展的时代型人才。为此我们就要始终行走在课改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