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赵芸
论文摘要:
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认知从不懂到懂,从少知道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感情上,从不喜欢学到喜欢学,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在思维上从不善于思维到积极思考、开拓创新。使学生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个性思维获得和谐统一的发展。学生从感知到掌握知识都是从课堂开始的,课堂教学效果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关键词:
初中化学、课堂效率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是教师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学是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确立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开拓发展思维的过程。教学是师生互动合作的过程,根据化学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相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过程与方法中获得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过程与方法中培养和在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中升华。通过提高讲授、实验、提问、练习等课堂活动的有效性,使教与学有效结合,才能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获得未来发展的知识与技能。
一、讲究学习方法,注重学习效率
1.指导学生阅读。现行初中化学新教材图文并茂,知识丰富,阅读性强。在每节新授课前我们都应坚持让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尽量安排学生自学,在自学前明确阅读内容与自学要求。
2.启发学生思考。善于思考才善于学习。我们要为学生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如: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设问;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抓住关键的知识点、疑难点设问;对较难或较综合的问题,用按认知层次分化知识点的方法由易到难、步步深入地发问;对学生错误或不全面的答案进行反问,不断加大问题的思考力度,等等。
3.组织学生讨论总结。讨论是人们进行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学生可以从中相互启迪,提高思维的深刻性。在学生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我们应及时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进行讨论。归纳总结是对课本内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和归类的过程。我们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充分挖掘不同章节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的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构成一个动态的知识网络。
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1、让学生参与策划教学进程
在传统教学中,一个优秀教师的的课堂教学肯定是环环相扣,不遗留半点疏漏、不暴露半点破绽,这种在一定历史环境下无疑是符合大纲标准的,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它忽视了课堂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课堂教学中客观上存在教师在上课前不可预知的变数,忽视了课堂教学对象的灵活性――课堂教学中客观上存在教师在上课前不可预知的学生思维的发展动向,最重要的是忽视了课堂教学对象的学习需求――课堂教学中客观上存在教师在上课前不可预知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让学生参与策划教学进程,既符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又高度尊重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2、让学生参与制定教学目标
传统教学目标主要阐述教师做什么、怎么做。从目标的指向性来看,旧的教学大纲的指向是教师,而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向是学生。即新的教学目标应该陈述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在行为上的变化,而不是陈述教师应该怎么做、做什么。基于课堂教学对象学习需求的不可预知这一原因,让学生在课堂上根据自身的知识、思维水平参与制定教学目标显得非常必要,它不仅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而且很容易使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3、让学生参与评价和反思课堂教学
教学评价和反思立足于教学实际。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问题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情景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实际接受状态存在的差异性。让学生参与评价和反思课堂教学,通过学生的视角对教师及学生自身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检查、审视和评价,既有利于教师改进教法、弥补遗漏,又有利于学生在“多边对话”中端正学习态度,构建知识体系。
三、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有效促进学生的最佳发展
中学生身心的发展,既有共同的特征,又有个人的特点。在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形式下,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同时在同一指令下“齐步走”,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佳发展,这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如何正确处理好个别差异与最佳发展之间的关系呢?教师应努力因材施教,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课堂教学方法。首先,降低知识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把新知识通过降低难度,使新知识变成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感到知识易学、会学,从而乐学。其次,要确定分层教学目标。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征,本着“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制定出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层次性的目标。再次,设计多层次练习,让学生顺“梯”而练,达到各自的高度。通过成功练习使学生树立信心,激励他们积极向上,争取跻身于优秀生的行列,让学生在分层次练习活动中得到和谐发展,同步提高。
四、使提问和讨论、思考有效结合
无论讲授多么精彩、有效,教师的讲授都是有限的和零碎的,或者说是辅助性的,教师还必须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这就需要有效的提问和激发学生讨论、思考,是教与学保持积极地对话,使学生保持自主、积极、互动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或学习兴趣,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使学生展开积极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否则只能得起相反。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必须就有严格的科学性、逻辑性、汲取性、可思维性,还必须适合学生的实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出知识问题化,问题情景化,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回答问题获得知识,达到培养训练学生思维的效果。
对化学教师而言,必须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自觉地学习,促成学生的角色转变,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当积极为学生提供平台,对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给予指导和组织。通过一系列的探究、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真正领会教科书上的知识点,亲身体验完整的学习经历。在引导和启发学生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与同伴实施团队协作,促使学生在活动中拓宽学习渠道,丰富经历和经验,同时实现学习效率的提升。初中化学,只有做到教与学有效结合,才能促进课堂的高效。
参考文献:
[1]杨福存.化学课堂提问的辨正艺术.化学教学,2000,(10).
[2]王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提问.化学教学,2001,(5).
[3]叶宗安.有效提问――课堂提问:找寻最佳切入点,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