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情境与数学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教学情境与数学课堂

陈盛鸠

湖南省安仁县城关中学陈盛鸠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并非被动地接受,而是有认知能力的个体在具体情境中通过与情境的相互作用建构出来的,这样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为学生所拥有。同样,在数学课堂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把知识内化成学生自身的东西。

构建提问式的教学情境。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所在。数学课堂必须要有引发学生探究的问题,学生才能进一步学习新知识。但是,课堂提问必须注意科学性,要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及知识的内在联系设计问题序列,通过提问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在教授"圆周角"一节时,为了使学生有效地开展探究学习,经历探究圆周角的定义以及圆周角定理的过程,可以设计如下的问题串:如图1,图中的角都是圆心角吗?哪些是,哪些不是?它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C,∠D,∠E有什么共同特征?它们与∠AOB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几个问题难度逐渐提高,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一步步解决问题,促进了知识的形成,提高了认知能力。

构建开放性的教学情境。开放性问题的答案一般是不唯一或不确定的,往往需要学生通过思考、探索、讨论,扩展思维,进行知识建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在开放性问题的探究中,处于问题的解决者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时,可以设计开放性问题:如图2

在△ABC和△DCB中,∠ACB=∠DBC,只需添加一个条件使△ABC≌△DCB。

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答案不是唯一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发散思维。

构建实验式的教学情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课堂上很多时候学生需要自己动于实践,主动探究数学知识的奥秘,才能真正获得对知识的理解。教师构建实验式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有利于学生自主构建数学认知结构,培养创新意识。

如在"图案的设计"一课中,教师可在课前布置学生用铁丝做两个等圆、两个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和两条等长的线段.上课时让学生利用这些素材设计图案。

第一步:动手实践。每个学生单独用上述图形拼成一个新颖的图案,且使整个图案是轴对称图形,并把拼好的图案画在纸上,定出图案的名称,看谁拼得最多、最好。

第二步:分组讨论。每个学生到老师事先分好的小组中,讨论这一组设计的图案是否符合条件,是否新颖,并评选出每一组的第一名,再以组为单位把这一组符合条件的不同图案收集在一起。

第三步:合作交流。每组派一名同学到黑板上画出每组设计的图案,然后全班同学对这些图案进行评审。最后教师点评,并给优胜个人和优胜组颁奖。

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学生体验了发现数学的快乐,培养了实践操作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