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工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510000
摘要: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是贵州省目前唯一的水利水电类高职院校,新校区的建设应该规划立意以体系化、自然化和生态化的原则去营造校园环境的景观体系,营造具有水利特色的“水院文化”校园。
关键词:“曲水流觞”;“一带连通,双翼生长”;“两轴一心一带一环”
一、项目概况
1、地理位置
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位于清镇职教城西区用地的西侧,用地面积约为40公顷(600亩)。新校区用地自南向北展开,用地内的北侧有一块代管山丘用地,面积4.5万平方米,用地周边为市政规划道路。
2、自然地貌
新校区地形地貌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整个用地较为平整。用地南北长约0.7公里,东西宽约0.3公里,规划用地属山地浅丘地形,现状为农田及村庄,场地总体东北、东南高西北、西南低,用地整体自北向南,自西向东逐渐升高,海拔高程在1250至1280之间。最低点位于地块西北侧,最高点位于东北,高差变化30米。规划中充分考虑了规划布局对现状自然的尊重和对植被的保护利用,以体系化、自然化和生态化的原则去营造校园环境的景观体系,营造具有水利特色的“水院文化”校园。
3、学校规模
1、办学规模及占地面积:新校区规划总用地面积约40公顷,设计规划为在校生8000人,按师生比1:20估算在校教师人数约500人,总建筑面积约26.49万平方米(计容建筑面积),其中含教师公租房为2.40万平米
2、建设周期:分二期,2013年启动并完成第一期工程,主要项目为核心教学区,包括学校行政办公、公共教学区、实训教学区、学生宿舍区、食堂等,一期满足4000人规模;二期也按4000人规模进行建设,计划在2015年完成整个校园建设。
二、总体规划
1、办学规模及占地面积:新校区规划总用地面积约40公顷,设计规划为在校生8000人,按师生比1:20估算在校教师人数约500人,总建筑面积约26.49万平方米(计容建筑面积),其中含教师公租房为2.40万平米
2、建设周期:分二期,2013年启动并完成第一期工程,主要项目为核心教学区,包括学校行政办公、公共教学区、实训教学区、学生宿舍区、食堂等,一期满足4000人规模;二期也按4000人规模进行建设,计划在2015年完成整个校园建设。
三、规划设计构思
“曲水流觞”:——“一带连通,双翼生长”
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是贵州省唯一一所水利水电类国家示范、省级示范性职业学校;本次规划利用代管山体借景,以生态水体和建筑围合形成别具一格的“水院”空间结构——入口广场大气开扬,两翼围合校园中心生态核,并向北展开布置,寓意了生机盎然的发展势头,北侧的代管山体保留绿化景观空间向校区渗透。沿中央曲水流觞步行带进行“生态水系”的绿轴布局和双翼生长的建筑布局象征了贵州省水利电力学校立足于地方职业教育,发展水电特色传统,振翅高飞,迈向未来。
整个校园形成了清晰的功能分区与便捷的流线外,校园空间生态核心和运动场开放空间和北面山体绿化相互对景贯通、渗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既延续了地域文脉也创造了校园特色空间。
四、规划结构
“两轴一心一带一环”
“两轴”:分别指校园礼仪主轴和东西走向的绿化空间轴。
礼仪主轴:规划用地西南侧道路设置校园主入口广场,朝向东北延续,北向背靠基地背后的一处高山的主峰,南面指向基地外围两处山体的山口处,在场地周围的自然环境暗示下形成的这条礼仪轴线,依次布置主入口广场,学校正大门,中心景观广场,主教学楼,形成学校的礼仪主轴,该轴线具有理性的特征。
绿化空间轴:由基地西北角的托管山体开始,经过主运动场,中心礼仪广场,中心生态景观区,止步于东面的图书馆,形成一条绿化空间轴线,该绿化空间轴具有浪漫自由的气息,一系列建筑单体沿绿化空间带展开。理性与浪漫自由的理念,构筑了学校总体结构。
“一心”:两条相交的轴线,形成一个中心广场,主教学楼紧靠中心广场,左右方向为校园中心叠水景观中心,两处景观通过中心广场下连通成为一个流动的中心水景观。
“一带”:指蜿蜒的绿化空间带,该绿化带由北面的代管山体开始,经过主运动场,中心广场,中心叠水景观区,结束于东面的图书馆。
“一环”:规划顺应地势在校园内形成环绕整个学校的9米宽的环型校道(道路两侧另设每边人行道2.5米),不仅明确校区功能结构分区,并且贯穿起整个校园各个不同功能的区域。
五、功能分区
1、合理分期建设的原则:
根据分两期建设的思路,将学校的宿舍饭堂单元分为两组,首期宿舍单元位于龙井路边,首期教学实训楼也位于龙井路边,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2、合理利用地形竖向条件的原则:
利用低洼的区域作为水景的载体,利用西南龙井路和东南的迴龙大道边上低于市政道路标高的区域作为宿舍的架空层和实训楼的地下车库。拟保留基地中绿化较好的小山坡,起到围合轴线的关系,小山坡的顶部平台可作为二期的食堂。
3、以实训教学为核心的布局原则:
作为中技学校,实训教学大楼是核心的功能,将主教学楼置于轴线的中心位置,形成控制整个校区的标志体量,提炼拱形水坝和重力水坝的造型元素,形成极具分量的建筑物。
4、教学与生活运动动静分区的原则:
教学区位于用地的东南,以图书馆作为接合两期教学楼,以景观化设计的行政楼和以水利元素构建的主楼形成了一个相得益彰的整体,共同围合了中心生态水景,形成校园的教学静区。生活区和运动区位于校园的北面,通过入口中轴线和教学区分开,其中一二期的教学和生活组团做到一一对应,形成良好的步行联系。
规划中利用环路和中心广场将校园分为教学区和生活运动区两大组团。
将400米运动场布置在生活区的中间,食堂的共享服务设施紧靠学生宿舍,体育运动场地紧靠学生宿舍布置,方便师生使用。
5、以创新性的功能组合凸显建筑单体的创意:
在功能规划上将教学、院系办公和实训整合为一个教学单元,体现中技职业教育的特色,这带来了教学楼建筑体量的创意,整个建筑因为不同的建筑面积的空间组合的原因,可以形成大小不同的楼层,带来了大量的退台和跌级处理,整个建筑体量生动而有灵气,利用顶层院系办公的小开间,退让出大量的屋顶绿化平台,使师生和自然环境有着良好的交流,使校园有条件成为花园式的校园,通过现代折线形坡屋顶的统一处理,使校区的教学楼活泼而又不失大气。
六、校园景观空间规划
校园整体规划采用以中心绿化园林为核心,主要教学建筑环绕布置的方式,创造园林式校园的独特氛围,体现湖光山色的园林景观,方案将中国园林手法融汇入校园布局之中,多层次的园林空间,将景观渗透到各功能分区。景观设计主要从以下的方面构思:
1.以山为主题构建拾级而上步步高的轴线关系
2.以水为主题构建叠级水景,形成园林书院式的校园读书环境
3.以水利工程的元素构建景观小品和建筑造型,形成个性鲜明的校园内涵
4.以灰蓝色现代彩钢板四坡屋顶体现大气的水利水电特色。
5.以灰砖灰蓝瓦的主调配以砖红色的活跃点缀处理,构建了新中式的建筑风格和中式校园的场所精神。
1、空间组织
规划在校园总体空间组织上着意创造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空间形态,每组建筑群形成各具特色的庭院空间,完成从室内到公共活动空间的过渡,为全校师生提供充满活力、富有人情味的交流场所。
(1)层层生长
以校园中轴以及生态带为主导的景观步行轴组成第一层次公共交往空间,生态景观轴形成的各建筑庭院成为第二层次空间,从而形成树干式的丰富多变又井然有序的校园交往空间体系。
(2)多样复合
A.尺度与氛围的对比——校园入口区区形式规整,体现学术范畴的理性和秩序;在教学区内部则展开为曲折有致的水景园林步行带,尺度亲切宜人,如自然的园林空间,处处花草点缀、绿树成林、浪漫动人。
B.开合收放——通过建筑与绿化的不同围合及线性联系轴对不同区域的穿越,塑造变化多端的公共空间。
2、水利景观特色
利用合理的步行路线规划设置园林水景观,将“水利”元素结合校园交往空间进行设置,形成富有趣味的场所空间,建构水利电力学校的场所精神。建筑的形体现代而活泼,色调采用蓝色系表达出水文化,内院采用水院景观主题,配合灵动的渐开线形体,勾勒出浪花的寓意。
七、道路交通规划
景观设计主要从以下的方面构思:
入口:沿龙井路设南北两个校园入口,南面为主入口,设置以水利为主题的入口广场和大门,采用双门双道的设置,大气稳重,体现了大水利大水电的严谨。次入口位于校园北侧接龙井路的位置,成为了后勤辅助的出入口,在东面回龙大道设置另外一个入口,该入口为一期校园入口。
道路:校园设置环形车行道路,主路宽度为9米,次路为7米,高效联系校园的各个区域。
机动车停车:利用地形高差条件,设置地下室作为平战结合的车库使用。车库按布局和分期的不同分多个区域设置,满足不同地段的停车需要。
非机动车停车:利用学生宿舍的架空层作为非机动车停车使用。
1、车行系统
校园内的交通组织以环路作为校内主校道。该环路连接校门与校区内的步行系统,主校道为校内一级道路,为9米宽,主要供机动车通行;二级道路为7米宽,其余部分限制机动车通行,主要供步行和自行车通行。
车行系统以便捷、覆盖面广、节约用地为主要设计原则,校园主要道路围绕教学区形成环路,顺应地形形成畅通的车行路线,同时利用道路划分校内动静区域,避免了实训区对校园环境的干扰,保证主要教学区安静的教学环境,创造安静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建筑之间以及景观区内道路以步行交通为主,亦能兼顾生活运输和消防的机动车通行。
教学区的停车场规划采取与地下相结合的方法,根据现状地形和场地外市政道路的标高,因为市政道路标高局部高于场地标高,可以利用作为地下停车,共设置5处地下停车,可满足600辆指标,还利用后勤及附属用房和行政用房设置大型地下停车场,解决了未来机动车的停放问题。此外,在主校门广场附近设置集中的出租车上落泊点。减少对城市主干道的交通干扰以及对校门景观的影响,在其他出入口附近设出租车临时上落点。
2、步行系统
环绕中心景观带布置,在教学区、实训区和运动区宿舍区之间组织了舒适流畅的步行流线,建筑之间采用架空连廊相接,形成完善的步行网络。
步行系统结合景观园林空间,通过滨水行道、步行广场、建筑架空层、过街廊道、活动平台等多种方式借鉴中国园林“步移景异,曲径通幽”的布置手法,实现安全舒适的步行系统,体现以人为本的规划思想。
结语: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的建设,必将为贵州省水利水电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