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实验中学737100
摘要:近年来,学生因为种种原因结束生命的悲剧新闻时见报端,一次次悲剧的重演不得不让人反思,为什么孩子的心理如此脆弱,面对挫折不能正确应对,而是选择放弃生命。悲剧再次告诫我们,一定要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重视挫折教育的作用。挫折教育是针对孩子心理不成熟、承受能力弱的一种素质教育,它有利于促进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和成熟,它教给孩子的不是挫折,而是面对挫折的勇气和态度、战胜挫折的方法。本文主要就如何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一、实施挫折教育的意义
挫折教育是针对孩子心理不成熟、承受能力弱的一种素质教育,它有利于促进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和成熟。它教给孩子的不是挫折,而是面对挫折的勇气和态度、战胜挫折的方法。对孩子适当地进行挫折教育,有助于孩子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二、实施挫折教育的策略
1.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挫折,建立民主、平等的家庭关系、师生关系。我们要让孩子知道,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在人生中遭遇失败,经历挫折是正常的,关键是如何正确面对挫折。我们要让孩子学会在挫折面前调整心态,在挫折面前不气馁、不放弃,养成良好的自立和适应能力。作为家长,我们要为孩子创造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让他们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成长。作为老师,我们要理解学生、关爱学生、信任学生,当学生获得了信任感,才能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自己的困惑和疑问,把“真心话”告诉家长和老师,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教育。
2.转变教育观念,创设挫折情景,培养孩子勇敢的精神。我们必须要转变教育观念。有时候也要放手让孩子去独自面对一些问题,必要的时候可以设置障碍情境,增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现在的孩子遇到挫折的机会很少,许多孩子形成了“输不起”的性格,他们由于怕困难、怕失败而不愿去尝试。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人为地为他们设置一些障碍,以增强孩子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当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遭遇挫折时,我们应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让他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立能力。此外,我们还要鼓励孩子敢闯敢干。无论成功或失败,都要及时帮助他们总结经验和教训,帮助他们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心理品质。
3.注重表扬、鼓励,让孩子在自信中成长,提高孩子挫折承受力。在孩子遇到挫折时,我们要多鼓励,当孩子进步时,我们要及时给予表扬。我们的一个微笑,一个赞许的目光,都能激发孩子的信心,让他们树立克服挫折的勇气和信心。在孩子没有完成任务时,也不要训斥,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必要时进行启发、引导,让他们有信心在下次活动中能完成任务。孩子在遇到挫折时,我们的任务是帮助孩子分析原因,解决问题,鼓励孩子坚强、自信,化解心理压力。为培养孩子的挫折承受能力,我们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一些活动。让孩子在体验、感悟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心态,而且学会“心理自救”,即学会开朗、豁达地面对困难和挫折,尽快排解不良情绪。
4.家校联合,将挫折教育渗透到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中。一直以来挫折教育并没有得到家长、老师的重视,一些家长采取各种手段吓唬、逼迫孩子,本意是想激起他的进取心,但往往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心。一些老师总害怕学生承受力差,学生安全出问题,家长找麻烦。因此,对学生的挫折教育要争取家长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学校可以通过家长座谈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挫折教育的重要性,帮助家长理解挫折教育的本质。同时,还可向家长传授挫折教育的相关知识及方法,并对家长提出具体要求,使家长正确认识自己在挫折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积极配合学校开展挫折教育,避免出现家庭教育抵消学校教育作用的现象。
三、实施挫折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挫折教育不等于批评与惩罚,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恰当地把握挫折教育的适度性。挫折教育对提高孩子的心理耐受性来说,决不是越难越好,也不是越“苦”越锻炼人。我们应根据孩子不同的心理水平和特点,设置不同难度的挫折项目,使之既有利于提高孩子积极坚强的心理耐受力,又不超过每个孩子心理的承受度。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2.在孩子遇到困难时要及时鼓励、及时疏导。我们要让孩子认识到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挫折,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它,只有鼓起勇气努力向前,才能最终克服困难。另外,在孩子做出很大努力取得一定成绩时,要及时肯定,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从而更有信心地去面对新的困难。在孩子遇到挫折时,我们要及时疏导。如帮助孩子分析遭受挫折的原因,找出失败的症结所在等。在必要时可帮助孩子一步步地实现目标。
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挫折对于孩子来说未必是件坏事,关键在于他对待挫折的态度。”如果我们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挫折教育,那么挫折对孩子来说就不再是生活中的暴风雨,而是他们成长中通往成功的道路,他们会在一次次的挫折中坚强起来,成熟起来。
参考文献
[1]林崇主编《中学生心理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
[2]俞国良主编《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2001年。